思维|奏响“小异”“大同”教学乐章( 二 )


第二位教师其实已经领会了教材后面这道题目的意义 , 也很清楚该课的训练点是叠词运用 , 并且很认真地想要指导孩子运用 。 可是 , 他却高估了一年级儿童言语表达的能力 , 没有给儿童明确可以借鉴表达的脚手架 。 于是 , 儿童无所适从 。
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 , 两位教师的真实课堂实践 , 再加上一群教师的集体观课 , 批判性思维就在碰撞中产生 , 并走向深入 。 同时也让两位教师开始沉下心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既能让孩子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生长 , 又能不断变革教学方式?于是对于“异”的理解 , 开始走向深刻 。 “异”绝不是外部形式 , 它应该基于对教材的把握 , 对学情的了解 , 对课堂生成的及时把控 , 从而作出更积极、更合理的呼应 。 此刻关注点已不在于“同与异”“对与错” , 而是更好地理解与学习 。
同课异构的“跨越式”路径
同课异构的价值不仅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提升研课的品质 , 还在于让不同的教师互相学习 , 打破边界 , 实现超越 , 走向关联成长 。 因此 , 融汇“大同”应该是同课异构的一种成果形式 。
同课异构应该从“同”走向“异” , 又从“异”走向“同” , 在碰撞融通之后实现跨越 , 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
我们让两位教师彼此学习了对方的课堂教学之后 , 互相发现各自的优缺点 , 然后进行二次备课 。
第一位教师在二次执教时 , 首先带学生利用教材中泡泡里的提示 , 进行了叠词的拓展表达 。 继而再补充绘本 , 让儿童在感受小动物神奇想象的同时放飞自己的想象 , 在出示句式“我想_______”之前 , 带儿童朗读了绘本中反复出现的句式“做个_______吧”!这样更鲜明地给儿童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支架 , 让儿童可以模仿绘本中反复出现的句式 , 调动自己的经验 , 用上合适的量词 , 想象与月亮相似的物件 , 这样的表达就能够有效降低儿童表达的难度 。 同时 , 第一位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可供儿童自由发挥的环节 , 即天空中除了月亮还有什么?若是你来到天上 , 你想做什么?这样就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儿童跳出摘月亮的思维 , 而是亲身奔月 , 来到天上 , 思维的驰骋度就更加活跃了 。
第二位教师在二次执教时 , 紧扣习题中的泡泡提示 , 引导学生说话 。 然后结合教材45页的儿歌“月儿弯弯” , 让学生仿照“月儿弯弯挂蓝天”的句式 , 以“______弯弯______”的句式练习说话 , 进而小组展示合作创作的小诗 。 “稻穗弯弯在田间 , 香蕉弯弯在眼前 。 小船弯弯在水边 , 彩虹弯弯在天边 。 ”在类似的小诗诞生之后 , 教师将绘本《月亮 , 你好吗?》作为奖励 , 读给孩子听 。 然后再创设情境引导儿童想象 , 如果你到了天空 , 会遇到______的月亮 , 看到______的______ 。 试着用像“圆圆、亮亮、软软”之类的叠词 。 这样的设计紧扣课文训练的重点“叠词”的运用 , 既给了儿童表达的支架 , 又打开了儿童的视野 , 激发了儿童阅读与表达的兴趣 。
一个教学点 , 两次同课异构 , 教师将彼此碰撞后的智慧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互相融通 , 在保留自己教学风格的前提下 , 以最优的状态设计教学 ,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完美发展 。 此时的同课异构 , 所追求的是教学设计的超越 , 学习方式的变革 , 教育理论的升华 。
时下“双减”正在有效进行 , 而要将“双减”真正落到实处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 。 同课异构重在变革与求实 , 重在适切与育人 , 因而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 让我们在同中求异 , 在异中求融 , 最终走向“大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