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规范“双减”过程 重塑教育生态( 二 )


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推出了“1+X”课后服务方案 , 实现了“全员参与、师资轮流” 。 该校校长助理梁芳算了一笔时间账:之前每周要参与两次托管 , 每次5点结束;现在每周参与两次基础性托管、每两周参与一次看护性托管 , 分别在4点半和5点半左右结束 。
相比较之下 , 工作时间并没有增加太多 , 而是变得更有弹性 。 “我前几天备课到深夜 , 随后就可以使用调休卡 。 学校的关怀也促使老师们更加用心用情地投入工作 。 ”梁芳说 。
细化指标观测点创新“双减”评价
近日 , 宁波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贯彻“双减”政策教育评价工作方案 , 引发广泛关注 。
方案分为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 , 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布置是否分层 , 是否将社会和家长吸收到校内督导队伍中来等内容纳入了评价 , 共有71项指标211个观测点 。
在海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陆云峰看来 , 对区县(市)的评价紧扣“双减”各项要求 , 细化了各项指标和观测点 , 为区域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有力抓手 。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胡迪波对照学校评价方案 , 从学生、家长、教师入手 , 逐项自查自评 , 以评价机制倒逼工作进度 。
“这份评价体系就像一个量化作业 , 全面指导着学校的‘双减’工作 。 ”胡迪波表示 , 学校将在评价方案的引领下 , 聚焦“作业管理与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衔接”等问题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宁波还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五项管理”专项督导工作与“双减”督查工作结合起来 , 把“双减”工作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范围 。
“从最初的简单增加课后服务 , 到现在形成了一体化的工作方案 , 宁波不仅有力引导区县和学校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 更带来了宁波基础教育的新生态 。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俞冬伟说 。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14日第3版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史望颖 张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