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减”遇上寒假,“我妈”会怎么办
【专家视角】
前不久,笔者去中小学校了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绝大多数访谈学生的回答都提到了“作业少了,课外活动多了,辅导班不用去了,心情愉悦了,家庭和谐了”等话语。学生这些俏皮而又真实的回答印证了“双减”的成效。但访谈中也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这学期我们的学校生活变好了,但寒假马上就到了,不知道我妈会怎么办?”一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说。带着孩子的问题,笔者访谈了一些家长。家长表示他们也很“迷茫”,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如果孩子假期不上辅导班,谁去管?二是自己不懂如何科学规划孩子的假期学习和生活。事实上,孩子担心和家长迷茫正是“双减”政策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寒假马上开始,如何才能解除家长的迷茫和焦虑,引导孩子度过快乐而有质量的假期生活呢?依据“双减”的要求和《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家长:提升科学规划和指导孩子假期学习生活的能力
【当“双减”遇上寒假,“我妈”会怎么办】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孩子不仅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国家的事情;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必须做好的事,如果做不好就会涉及违法问题。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了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家长,要了解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长应该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基础上,通过亲自养育、共同参与、相机而教、潜移默化、严慈相济、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等方式方法,从家庭文化、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关系;国家观念、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法治意识;兴趣爱好、审美追求、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安全知识和技能、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劳动观念、劳动习惯,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等7个方面22维度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按照自身的节奏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要学习规划和指导孩子假期生活的相关知识。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进行,不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就会出现“狼爸”“虎妈”式的不遵循教育规律的失范,甚至违法问题。然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并没有系统地掌握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也不具备科学规划和指导孩子假期生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要想达到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指导孩子假期生活,就必须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相关培训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员。
学校:协助家长科学规划孩子的假期学习和生活
每逢寒暑假,负责任的教师都会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沟通的主要目的是让家长利用假期提升孩子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当家长问到具体怎么做时,以前大多数教师都建议送到某一类校外培训机构。其实,这一点我们也不能责怪教师,因为教师职前的学习和职后的培训基本没有涉及规划学生假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内容,使很多教师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按照“双减”的要求和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学校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应该将这项知识和能力纳入培训内容,逐步提升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
同时,学校要通过调研,根据家长的需求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聘请相关专业人员通过现场报告、印发手册、网络咨询等方式,为家长传授科学规划学生假期学习和生活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于城市的家长来说,学校可以通过现场报告、印发手册、网络咨询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帮助和服务;对于中西部农村及民族地区的家长来说,学校应该根据中西部农村及民族地区家长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通过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在线报告、录制指导小视频、推送经典案例、提供网络对话与答疑等多种方式持续为家长传授科学规划学生假期学习和生活的理念、知识和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方法示范和典型案例,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一起制定适合孩子的假期学习和生活规划。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