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 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现场管理的规范化,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借助制度规范来协调企业管理,这就是制度化管理 。这种管理方法倾向于将企业管理过程设计成一台精确的机器,追求其运行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
但是,企业是一群人,人不是机器,所以不能像机器一样精准、稳定、有节奏 。个人的情绪波动和对本能的追求总是在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的制度化管理只是一种想象 。
再者,企业不可能成为设计完美的机器 。它是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管理和运行状态 。这种调整机制要求企业有成长发展的机制,企业有灵活的韧性 。但是,成长发展的机制和灵活的韧性可以发挥作用,这需要员工个人行为的帮助 。因此,即使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看,企业也不可能成为机器 。
可以说,极端制度化管理可实现性低,不够理想 。所谓“制度化管理”,强调在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寻求制度化与人性化、与生命力之间的平衡 。在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要处理好以下两组影响因素 。
1.规格和灵活性
规范和弹性似乎是一对矛盾的个体 。在现场管理中,每个人都需要按制度办事,坚持原则,这是企业制定制度的初衷,也是实施制度管理的基本要求 。但是,如果企业强调标准化的要求,企业制度可能会逐渐僵化 。
比如一家企业是国内电子产品组装企业,在现场成本控制方面有独特的控制方法 。在原材料采购的“货比三家”方面,其初衷是采购时多做对比,力求用最少的钱买到最优质的商品 。然而,这一制度一实施,就完全沦为一场比价战 。曾经有一个信息部的员工,他的电脑突然感染了病毒,需要马上购买杀毒软件 。按照企业正常的审批制度,必须先提交采购申请表,审批通过后货比三家,再向财务部申请采购资金,至少需要3天 。但该员工进行市场调研对比,并在财务部申请资金后,财务人员表示由于月末成本核算,不便办理此类事宜 。所以花了一周时间买回杀毒软件 。此时,信息系统已经暂停了8天 。
事实上,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标准化,但我们都知道系统标准化的重要性,但我们绝不能在管理过程中失去灵活性 。在协调这两个矛盾时,管理者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
根据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加强制度化管理,甚至牺牲一些灵活性 。由于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的现实往往是原则性太少,灵活性太多 。
如果事件关系大局,管理者要坚守原则,坚决遵循制度;如果只是局部的、不相关的,那么管理者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制度限制,进行灵活的改进 。
2.他律与自律
在现场,谈到对员工个人工作行为的管理,管理者应该更多地依靠教育、惩罚、胁迫和约束等外部规范,还是更多地依靠员工的个人意识和自我约束来达到管理目的?前者叫他律,后者叫自律 。
很多生产企业更注重“他律”的一面,一些管理者认为一定要有一定的行为来约束员工,这样才能保证员工能够按照之前的规定来行事;并设置专门的相关奖惩措施,督促员工的现场操作行为 。
事实上,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企业都必须率先考虑员工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如果员工缺乏自觉性和有限的自律性,企业活动无法按部就班、协调进行,那么企业就必须充分依靠“他律”,发挥制度规范的作用 。
但在保证组织正常活动的范围内,要尽量发挥自律的作用,缩小他律的范围,避免过度他律,会降低员工的信任感,助长破坏性 。自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培养员工的个体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
因此,企业在使用系统管理现场时,绝不能“以系统完全代替管理”而形成僵化的格局,也不能“以管理上的随意性完全代替系统”而不杂乱无章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必须很好地把握这个规模问题 。
【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 制度化管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