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分餐制记载 古代有分餐制吗( 二 )


在敦煌285窟的西魏壁画上,我们看到了最早的靠背椅 。有趣的是,椅子上的神仙还是用平时的蹲姿,脚也没有垂到地上 。显然,高脚座椅在当时没有被很快或广泛使用 。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中,可以看到坐在胡床(马扎)上的人平静地垂着脚 。洛阳龙门浮雕看到佛像坐在凳子上,一条腿掉在地上 。
到了唐代,各种高脚椅已经相当流行,而坐的时候双脚朝下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坐姿 。1955年,唐朝大太监高力士的弟弟高元轩墓在Xi安发掘,发现了墓壁画中的墓主人画像 。他坐在椅子上,双脚并拢放在地上,这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就有标准的脚朝下坐姿的证据 。可以肯定的说,在唐代,至少在中晚唐时期,中国古人已经基本摒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
高椅大桌吃饭在唐代并不少见,许多绘画作品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 。比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的是皇宫内盛大宴会的准备工作:在雄伟的皇宫侧院,摆放着大方的餐桌和长凳,桌子上摆满了餐具和食物 。看看敦煌473窟的唐代宴席壁画,画的是一个亭子,两边是长方形的餐桌,九个举止得体的男女面对面坐在凳子上 。餐桌上摆满了大锅小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副带勺子的餐具 。这是大家围坐的盛宴 。像这样的图片在敦煌也有发现,构图差别不大 。
Xi安附近还发掘了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 。在墓的东墙,看到了一幅“野宴图”的壁画 。图片中间是一个放置食物的大箱子 。箱子的三面有大长凳,每个长凳上有三个人 。男人似乎不习惯把腿放下,有些人还盘腿坐着 。还值得一提的是代代相传的绘画《宫乐图》 。在这张照片中,十几个玩得开心的女士也围着一个大箱子坐着,开心地吃着,享受着 。一个宫女拿着一个长柄勺子,正在把大盆里的饮料分发给同伴 。一些女仆端着碗喝酒 。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坐在多人共用的大板凳上,而是一把非常精致的单人椅 。
大约从晚唐开始,无论是在皇宫还是在民间,用高脚椅和大桌子用餐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家具的创新直接影响了饮食的变化 。从分餐制到共享餐制的转变,离不开这种家具的改变 。据家具史上的专家研究,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时,品种和种类基本齐全,其中当然主要是指高品质的家具,其中桌椅是最重要的两大类 。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的恒常性 。
(三)会议食品,诞生于唐代,真正流行于宋代 。
事实上,古代的分餐制变成了现在的分餐制,并不是突然变成了现代的分餐制,而是还有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过渡时期的饮食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 。
晚唐五代时期,表面上热闹的用餐风格成为潮流,但只是一种有用餐氛围的用餐制度 。虽然人们围坐在一起,但食物仍然是一人一份,不存在后来交换体液这样的事实 。这种以“知道怎么吃”和“分餐制”为名的吃饭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知道怎么吃”转变过程中的必然发展阶段 。
南唐画家顾传世《韩熙载夜宴图》透露了相关信息 。在这幅长卷中,有韩熙载和几个贵族子弟,坐在床上和背椅上,欣赏着一个琵琶女的表演 。他们面前有几个小桌子,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模一样的食物,那就是装在八个盘子里的水果和美味佳肴 。在碗的旁边,有一套包括勺子和筷子在内的吃饭用具,它们是不互相混合的 。这里展示的不是大桌面周围的用餐场景,而是古老的用餐制度,似乎是贵族怀旧的一种体现 。其实这也说明了传统对用餐制度的制约还是很强的,用餐出现后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
宋代以后,真正的餐饮——即具有现代意义的餐饮——并没有出现在餐馆和酒楼中 。宋代流传下来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所有的餐馆都配有大桌子和高椅子;在一些宋代墓葬的壁画上,也有夫妻同桌饮酒的场景 。
通过白族人的创作,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宋代的会餐 。陆游《古校寺笔记》中说,北方有红白喜事时,有专门负责宴会礼仪的人,称为“白宴” 。白人也有同样的责任,那就是在给客人庆祝的时候,提醒他们可以送多少礼物,可以吃多少菜 。其实在陆游之前,《中国东京梦》就提到过这种特殊的职业,通过索要书籍、安排座位、劝人喝酒上菜等方式,被称为“白坐人” 。白色宴会男是餐饮系统的产物 。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会速度,维护宴会秩序 。虽然在现代很少看到白人坐着,但每张桌子上都有主人 。他的工作基本上取代了白人 。他想引导用餐者将筷子握在一起,一起伸向同一个盘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