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利用光速传讯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古人如何利用光速进行交流)
中国古代人是如何利用光速进行交流的?
残存的汉代长城和烽火台
波城子汉代遗址出土的火菊苣
在古代 , 中国人发明的烽火通信 , 速度堪比今天的光电传输 。
【古人如何利用光速传讯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中 , 有一种藏品叫活活赤草 , 呈圆柱形 , 芦苇秆用绳子绑得很牢 , 有的比较长 , 约2米 , 有的比较短 , 不到1米 。它们出土于河西走廊瓜州县东南25公里的一个叫坡城子的汉代遗址 。它的功能是点亮灯塔 。
一、古代交流的两个故事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 , 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 , 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马拉松海边附近打了一场仗 , 历史上称之为希腊-波兰战争 , 最终雅典人取得了胜利 。为了传达胜利的好消息 , 雅典指挥官派了一个名叫鹈鹕的士兵回来告诉这个消息 。鹈鹕是著名的“飞毛腿”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雅典 , 激动地喊道:“雅典人 , 我们...赢了!”说完 , 他倒下死了 , 筋疲力尽 。
这就是现代马拉松的起源 。
锡伯族战争前三百年 , 也是在西周周幽王时期(782-771年前) , 发生了一场因交流而灭国的事件——篝火剧《王公》 。
西周时期 , 有个美女夸她不爱笑 。为了取悦她 , 王猷举行了篝火晚会 , 并召集了王子们 。群臣赶到那里 , 才发现不是土匪 , 只好仓皇撤退 。后来 , 随着残荣的入侵 , 周幽王提出了火灾警告 , 王子们认为这是另一个骗局 , 拒绝前往 。结果 , 王猷被残容杀死 , 受到褒扬 , 被囚禁 , 西周灭亡 。
当然 , 西周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 而篝火剧王侯只是催化剂 。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3000年前 , 中国人就已经在用烽火来沟通了 。
理论上 , 信标的速度就是光速 。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 , 42.195公里的马拉松就在眼前 。如果当时希腊有烽火台 , 长跑运动员鹈鹕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
第二次信标传讯有多快?
烽火台是古代敌人入侵时的紧急军事预警信号 , 烽火台后来成为中国长城防御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甘肃有战国秦汉明三大长城 。长城是由关口、城墙、城楼、烽火台组成的大型军事系统工程 。无论汉长城还是明长城 , 烽火台的数量都是单体建筑中最多的 。目前 , 沿汉长城已发现单体建筑408座 , 其中烽火台375座 。明代长城沿线共发现单体建筑1519座 , 其中烽火台1218座 。
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烽火台?这要从烽火台的功能说起 。
在古代 , 烽火台基本上都是用交通线和边境线架设的 。河西走廊长城烽火台可分为两类 。一个是和长城在同一条线上的烽火台 , 它的任务是报火警、送信、守长城、守边境 。另一种是了望报警的烽火台 , 是一条延伸到长城边墙外的了望线 。其主要任务是向指挥部门传递准确的军事信息 。
当马蹄声一片混乱 , 人们在哭泣时 , 烽烟是一个伤口 , 是一个紧急动员令 。点燃烽火台上的火 , 一股浓烟升起 。当人们看到烟花时 , 他们知道有敌人袭击 。
“白天升起一盏明灯 , 晚上升起一把火”是篝火的两种形式 。从视觉原理来看 , 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到烟雾 , 而在晚上却能清楚地看到火 。要让白天的烟更浓 , 就得有特殊的材料 , 比如用狼粪做燃料 。
为了快速传递信息 , 长城沿线修建了大量的烽火台 。汉朝时 , 边境五里有洞 , 十里有码头 , 三十里有堡垒 , 一百里有堡垒 。
如果边疆有警察 , 消息准确到达长安需要多长时间?据汉简记载 , 汉代烽火通讯的速度一次约99里 , 西汉实行每天18: 00的制度 , 一里约等于今天的325米 。按此换算 , 汉代烽火昼夜传播速度为579.15公里 , 从敦煌到长安只需三天两夜60小时 。
汉武帝时期 , “皇城双璧”卫青、霍去病率军抵抗匈奴时 , 用篝火作为行军令 。有了篝火的高效便捷传递 , 汉军可以将河西的军事信号日夜传递到辽东 , 达到千里之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