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是什么 水在几度密度最大( 二 )



在一个湖泊的水面上,冬天气温下降时,如果水温在4℃以上,上层的水就会变凉,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所以会沉入水底,而下层的温水会上升到上层 。
水温达到0℃结冰时,密度最小 。水的这种特性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些损失 。比如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产生的力,足以炸裂水管和水泥部件 。通常冰箱里放一瓶矿泉水,变成冰后体积会增大,就是现成的例子 。当然,它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尤其是在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方面 。

冰湖,洞钓
因为液态水在4℃时密度最高 。当温度高于4℃时,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在0 ~ 4℃的温度范围内,水的密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直至冰点 。正是这一特点使得4℃的水下沉,冬季中期水体由表及里形成由低到高的温度梯度,抑制了水的对流,从而出现了冰封湖泊挖洞捕鱼的景象 。这说明湖面表层结冰,但冰层下有液态水,湖底水温可稳定在4℃,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在寒冷中生存 。

4℃的水和“千克”(kg)
1999年12月,人们用4℃时一立方分米水的质量来建立重量单位“千克” 。之所以选择4℃,是因为水在这个温度下密度最大 。

水的“热缩冷胀”特性的意义
冬季冰面以下,4℃的水密度高,会下沉到下层,而温度较低的水由于密度较低,会更靠近冰面上浮 。这阻碍了水的上下对流,使得冰面无法快速向下生长 。水中的生命,尤其是鱼,可以在冬天生存 。

水密度和水分层
本文基于上述“水的密度在4℃时最高”的特点,说明在一个整体水体中,其密度可能是不一致的,即密度差,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表层水和底层水的温度不同,最终导致水体(水温)分层 。
水体的分层(水温)与水产养殖密切相关 。冬季气温低于4℃时,水面温度相对较低,然后到较低水体时水温逐渐升高到4℃ 。因此,冬天的鱼大多在较低的水体中移动以抵御寒冷 。因为水温在4℃,密度最高,上层水的密度一般很小,密集的水下沉到下面 。因此,在夏季和冬季尽量加深水位是有益的 。

当然,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分层(水温)”并不是基于4℃,而是基于上述“密度差”原理来探究水与鱼的关系 。高温季节水温分层仍然明显,上下水温温差大 。同时,水体中的溶解氧水平在昼夜之间变化很大 。夜间,受暖湿气流影响,上层水温随气温降低而逐渐降低,但密度也同时增大,产生密度流,即上下水体之间的对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上下水温差会变宽,一旦达到临界点,就会出现水温分层 。中、下层水体溶解氧缓慢补充,上层溶解氧逐渐下降,一般在凌晨达到最低水平 。此外,由于夜间基本没有天然供氧源,下层水体的溶解氧更为缺乏,因此最容易在凌晨或凌晨形成缺氧 。

因此,水产养殖应尽量打破水温分层的形成 。解决办法是破坏水温分层,采用一些机械设备,如增氧机、微孔爆破等 。当然,遇风浪,水温分层自然会消失 。因此,养鱼户应掌握水体的密度特征和水温分层规律,以保证渔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