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成立吗)
任何科研成果(成果)都需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检验,一是同行的反复验证,二是实践和时间的验证 。10多年前,发表在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的一项研究称,听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可以让人变聪明,提高智商 。真的是这样吗?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1993年10月14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弗朗西斯·劳舍尔等人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他们邀请大学生听音乐,然后测试他们的智商 。听完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10分钟后,大学生在空之间的推理测试中得分显著 。比如“听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比听放松指令和不听音乐的大学生智商得分提高了8、9分 。”这一现象后来被广泛誉为“莫扎特效应” 。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解释 。
音乐与其他人类智力活动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经典理论 。然而在现代,研究者能证明的只是建立空辩证能力与音乐的关系 。如今,大脑皮层神经结构模型的建立可以让人们知道,大脑的音乐活动与人脑中的其他识别能力之间存在一种共同的遗传神经机制,这种机制是由大脑皮层中高度组织化的瞬时空代码传播产生的 。因此,笔者认为音乐与空能力的关系,实际上是在脑阵中训练特定的神经元,从而积累类比模式,完成对音乐功能的思考 。
研究成果一发表,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因为这个结果也可以解释为听古典音乐的孩子智商比不听的孩子高 。全世界的家长、教育工作者,甚至政府机构和官员,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对此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坚信以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对孩子早期智力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最典型的是,早在几十年前,在美国佐治亚州,古典音乐光盘和磁带被免费分发给该州的每个新生儿 。佛罗里达要求公立日托幼儿园播放古典音乐 。孩子们听一会儿古典音乐很时髦 。
“莫扎特效应”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国 。在中国,人们也受到“莫扎特效应”的影响,让孩子学习或听莫扎特等古典音乐 。
怀疑的声音然而,“莫扎特效应”很快受到相关领域科学家的质疑 。第一,古典音乐作家和作品很多,比如贝多芬、巴赫和柴可夫斯基等 。为什么莫扎特一个人有用?其次,劳舍尔等人的研究只说莫扎特音乐对大学生有效,对婴幼儿、儿童、中小学生是否有效?第三,其他类似的研究有没有得出类似的结论?后一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科研成果需要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反复验证 。
正是在这一点上,一些研究人员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这些结果相继发表在不同的杂志上 。然而,在同一杂志上发表劳舍尔等人的“莫扎特效应”的不同观点的文章越来越受到关注 。《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分析了16项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研究,并有相应的实验 。这些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音乐对空智力的整体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第一篇文章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写的,题目是“莫扎特效应的预兆或挽歌” 。Chabris说,他用元分析证明了“莫扎特效应”中提到的任何认知增强都是很小的,不能反映智商或推理能力的总体变化 。
同一期《自然》杂志的另一篇文章由九位作者联合发表,包括詹姆斯·斯蒂尔和西蒙·达拉·贝拉 。这9位作者分别来自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理学系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社会科学中心 。文章的标题也是“莫扎特效应”的预兆或挽歌 。
这9位作者认为,“莫扎特效应”是指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大学生斯坦福—比奈蒂克量表(国内仍俗称比奈蒂克量表)的智商测试提高了8、9分,而“我们按照原报告所用模型的步骤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听音乐对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 。
科学传播研究的典型案例2014年12月,瑞士心理学家阿德里安·班杰特(Adrian Bangert)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奇普·希斯(Chip Heath)在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莫扎特效应:追溯一个科学传奇的演变》的文章 。本文将“莫扎特效应”作为科学传播的典型案例,对其产生、演变、发展和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在欧美的一些媒体和网站上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大学报纸和网站上,如斯坦福在线 。
在班杰特和希斯看来,“莫扎特效应”并不可靠,但它能传播是有原因的 。现实生活中,那么多人相信“莫扎特效应”,认为这个研究是针对婴儿的,因为婴儿是很多人焦虑的中心 。父母对年幼的孩子非常担忧,“莫扎特效应”似乎是缓解这种担忧的一种方式 。这种担心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旧概念,被贴上了婴儿决定论的标签 。这种观念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认为孩子成长的早期有一个关键阶段,对孩子的一生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 。相应的,在中国,正是胎儿和出生的时期,所以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励下,胎教音乐、莫扎特音乐和早教在中国大行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