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观察时,尽量让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老师也可以用自己的情绪和语言感染孩子,教他们客观地表达所见所闻 。比如观察水果时,孩子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尝,这样就能知道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并用自己的语言如实描述 。
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一些观察条件 。他们可以在幼儿园增加自然角和种植园,设立科学发现室和摄影展等 。他们还可以带着年幼的孩子去大自然,去认识这个世界,亲眼看到各种破土而出的幼苗和小草,亲耳聆听美丽的蝉鸣鸟叫,亲手触摸饱满芬芳的麦穗,亲手品尝清凉的雪花冰,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 。带孩子去逛商场、动物园、公园,根据季节组织孩子的郊游,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艺术展、花展等,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
(二)观察的全面性
【定性观察 定性观察】观察事物时,不仅要注意个体的“点”,还要学会感知孤立的、零碎的、整体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从而教会孩子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 。寓言《盲人摸象》生动地表达了这个道理 。教师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必须遵循由近到远、由外到内、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的观察原则 。
比如观察大公鸡,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公鸡的头、身、脚,再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的异同,边看边引导,问一些问题让幼儿回答,这样幼儿的观察力会大大提高 。再比如观察苹果 。如果学生能同时用味觉、嗅觉、视觉和触觉去感受,观察效果显然比只用一种感觉强很多倍 。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全面深刻地掌握苹果的特性 。教师要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训练孩子全面观察 。
(三)观察的持久性
引导孩子观察物体时,要帮助孩子理解观察的目的,鼓励孩子仔细观察,不要轻易放弃,轻易离开被观察的物体 。尤其是孩子的自我观察能力较低,更需要家长引导和鼓励他们观察每一个新发现,让他们坚持下去,达到观察的目的 。学会长期耐心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是“略读” 。
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永远不可能只是一两个简单的观察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几十年来一直在观察物候,记录各种植物开花和落花的日期 。从24年(1950-1973年)的物候记录中,他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的关系 。只有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才能有所收获 。
为了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自己从10吨沥青废渣中提纯了10毫克这种新物质 。她的勤奋和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每个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达尔文花了五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爬上了沙漠岛屿,翻遍了野山,努力细致地观察着世界各地的各种奇花异草、奇鸟异兽 。在此基础上,他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园 。经过近20年的科学实验,他写出了《物种起源》,对生物的进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
(四)观察的敏锐度
时刻警惕事物的发展,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你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而且在观察的时候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学会从最小的深处仔细观察 。这往往是观察成功的关键 。老师和家长会给孩子讲牛顿从苹果掉落的现象中认识地球引力的故事,而单摆定律的发现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伽利略坐在教堂里,看见挂在教堂屋顶的吊灯随风左右摇摆 。
他发现吊灯大小不一,但只要悬挂在屋顶上的长度相同,它们摆动的速度也是一样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了“单摆定律” 。这个小故事,和牛顿的苹果故事一样,揭示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当然,这些优秀的观察习惯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比如,观察的客观性是一切观察习惯的基础 。没有客观的观察,空谈论观察的持久性、艰难性或全面性是没有意义的 。又如,只有敏锐地观察事物,才能敏锐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
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时,要注意各种心理素质的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时,要记得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当幼儿被任何事物或物体吸引时,教师要顺势而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被吸引的物体或物体 。
不管孩子在观察什么,都不要粗暴地打断,避免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引诱孩子离开景点 。要引导幼儿比较相似的事物进行观察,通过比较获得知识,再加以验证,从而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随着幼儿的成长,需要逐步培养孩子独立观察的能力,要求孩子通过长期观察持之以恒,达到积累更多知识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