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观察 定性观察

定性观察(定性观察)
一、观察和观察的特点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儿童观察认知活动是一种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使儿童探索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 。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 。伟大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巴甫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通过观察,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可以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进而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
(一)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借助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地感知周围环境 。观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它必须完全依赖于一个人的感官 。比如我们说玫瑰是红色的(视觉),自来水是冷的(触觉),西瓜是甜的(味道),等等 。一般来说,用于观察的感觉器官有五种——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 。严格来说,有五种以上的感觉,如平衡感、肌肉牵拉感、压力感、方向感等 。然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是幼儿园儿童最基本的感官 。
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定量观察是指用测量工具和数字表示的观察结果,例如一元硬币的厚度为2mm,一岁儿童的身高为75cm,铅笔的直径为10mm等等 。定性观察就是只描述事物的特征 。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观察都是定性观察 。
在培养孩子定性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定量分析技能 。观察不仅是推断和预测的基础,也是整个科学实验技能发展的基础 。孩子观察外界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要早得多,但如何全面、有目的、仔细地感知这个世界,还需要很多细微而持久的训练 。
(二)儿童观察的特点
1.缺乏稳定性
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还不够发达,幼儿很少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往往容易受到无关紧要的事物和细节的影响,被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 。3~4岁的孩子在观察过程中一般会忘记观察任务,4~6岁的孩子会提高观察目的 。
老师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观察目标 。任务描述越具体,孩子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观察效果越好 。
2.短历时
孩子的观察时间受孩子对观察项目的喜爱程度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略有提高 。在一个实验中,3岁左右的孩子只能连续观察图片五六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会延长到6岁左右的12分钟左右 。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物体,观察时间会更短,有时不到一两分钟 。
教师要尽量选择能引起自己足够兴趣的观察对象,或者选择的观察对象在某一方面要有显著的特点,容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
3.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
孩子不善于把被观察对象的整体和部分,以及部分和部分联系起来,只能得到自己看到的单一部分 。儿童的观察逐渐从最初的无序发展为有组织、系统、全面的知觉过程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3岁儿童观察图形时的眼球运动轨迹杂乱无章,4-5岁儿童的眼球运动轨迹越来越符合图形轮廓,说明儿童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系统性;同时,孩子在观察时,往往找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 。
老师可以教孩子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有效地观察事物 。比如在寻找两幅图片的差异时,可以引导孩子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标记,而不是无序地进行随机比较 。小班的孩子不善于从整个事件中找到内在联系,即系统性差,但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
4.不够独立,不能盲目追随
孩子的观察力容易受到同伴和老师的影响,缺乏独立性 。有时候,他们表达的东西自己也无法理解,会盲目的听从别人的意见,盲目的重复 。
老师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观察,及时表扬,引导孩子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把没有发现的告诉别人 。
两个 。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 。
(一)观察的客观性
科学必须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 。任何观察结果都应该直接来自于人的感官,而不需要任何个人的主观判断 。“求真客观”是培养科学实验过程技能的基础,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而且,观测结果尤其是定量观测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不仅直接关系到科学实验的方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 。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实验和动手能力,这些都来源于实践,必须从小教育孩子尊重客观事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