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形而上学的观点( 二 )


“一个迷茫而又惊艳的人,每一次都自以为是的愚蠢;他们探索哲学只是为了摆脱愚蠢 。显然,他们从事的是为知识而学习,没有任何实际目的 。”
技术是探索具体事物的原因,而哲学是探索一切事物的初始原因,所以哲学离感官体验最远 。
哲学和形而上学是什么关系?今天的《形而上学》是由几篇文章组成的一本书,书名不是亚里士多德取的,古人也不叫他的作品《形而上学》 。黑格尔说:“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称之为τμευσκ(‘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现在通常被称为“本体论” 。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τμετφυσκ是哲学的第一、最重要、最纯粹的部分;物的物理学(自然哲学)属于第二哲学,是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
当然,唯物主义者不同意这种划分 。自然是第一件事 。为什么要在自然之前加上一个想象的形而上的世界?人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为什么一个形而上学的科学家说他有能力研究终极问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杂多样的 。一个小小的人类,如何能自信自己能穷尽“一切”?如果哲学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和投机游戏,它根本不在乎它的实用性,那么这种哲学和空谈有什么区别呢?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实际上是“思辨哲学”,用费尔巴哈的话说,“形而上学是一种深奥的心理学 。”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
“有一门学科研究‘存在之所以是存在的原因’和‘存在的自然禀赋’” 。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是对存在的研究,它有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存在就是存在,因为一切都有自己的目的,所以“这是什么?”“是”是最根本的问题;
第二,因自然而有天赋,万物皆有其本性,所以“这是怎么一回事?”“如何”是第二个问题 。
当然,这些晦涩难懂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只是思辨哲学家的空谈 。用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的话来说,它们“比处于风暴危险中的水手眼中的水的化学分析知识更微不足道 。”
尼采反对旧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与自然哲学家的区别在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中,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即一切都是由某些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自古以来就是不朽和持久的 。虽然每件事都会有起有落,但构成它们的基本要素不会消失 。这种用要素解释原因的理论就是“物质原因” 。泰勒斯用水作为基本元素,阿那克西美尼用气体,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火,而他们都属于“单元素理论” 。
此外,恩培多克勒认为基本元素分为水、火、土、气四种类型,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它们是原子和虚拟的空,而阿那克萨哥拉则提出分化是万物生灭的原因,分化永远存在,它们都属于“多元理论” 。
对于“物质原因”的提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些主张“单一要素说”的人,并没有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要素演变为万物,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对动机的解释 。然而,说“多元”的人没有说清楚 。他们通常不谈动机,只是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偶尔提起 。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动机原因”先于“物质原因”,这是更早的原因 。
然而,当我们阅读圣贤的片段时,我们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评价并不公正 。事实上,大多数哲学家并不区分“物质原因”和“动机原因” 。他们认为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 。在他们看来,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元素内部或元素之间,而不是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在元素之外寻找“固定的推动者”(即“隐藏的赖德·Xi”) 。
比如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来自斗争”,这是由要素内部的斗争所推动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冷和热是导致气体元素浓缩和稀释的原因,进而创造一切 。恩培多克勒认为“爱”和“恨”的矛盾使四种元素分离并结合起来构成一切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努斯”的排列使元素在漩涡中混合分离,产生万物,这就是“目的因” 。
但亚里士多德似乎不明白,但他还是问道:
“至于动态变化的问题——事情从何而来?如何随着变化而变化?——这些思想家和其他人一样,懒洋洋地省略了 。”
事实上,自然哲学家已经做出了回答 。事物从自己的元素中生动地变化 。要素内部和要素之间的矛盾为动态变化提供动力,动力其实在于要素 。亚里士多德把“物质”和“权力”分开,把“权力”看作先于“物质”,然后寻找“形式原因” 。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古代自然哲学最终转向了形而上学 。
【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形而上学的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