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宋亮:高考“最后一科”,千万别裸考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亮】
最近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 , 距离考生们拿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最后一科考试——填报志愿 。
之所以能够称得上一科“考试” , 是因为它同样是决定最终的高考录取结果 , 同样有时间的限制 , 同样有具体的考试规则和解题方法 。 那么 , 既然是一门考试 , 如何来应试呢?
从整体上来说 , 笔者将整个志愿填报这道考题分为了三个部分:录取基础、自我探索、志愿画像 , 这三个部分的交集 , 才是可以作为方案的志愿选项 。 其后志愿的顺序就是按照录取可能性的高低排列 , 冲一冲保一保了 。
其中 , 录取基础指的是“分数”+“选科” , 这是决定最终能够被录取的基本条件 , 其他的任何选择都要基于这个基础;自我探索包括个人兴趣与性格 , 是志愿选择的主观部分 , 越是清晰科学地了解自我 , 越容易选择到自己理想的大学;志愿画像是对于志愿方案的标签化 , 可以从城市、大学、专业等角度进行筛选 , 从中框选出备选的志愿 。
在这里 , 本文也是从这三个部分依次进行详细的分析——

志愿|宋亮:高考“最后一科”,千万别裸考
文章图片

一、总纲:整体规划 , 分工协作
相比于高考考场 , 志愿填报这门科目是“开卷考试” , 还是小组合作项目 。 所谓的开卷考试是指能够充分调研各种信息;所谓的小组合作 , 是指可以和家人、亲属 , 甚至机构来寻求帮助 。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 , 有三点一定要做到——心态要稳 , 信息要准 , 方法要对 。
由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存在各种程度的不理想 , 考生和家长的观点存在差异 , 在报考过程中心态上一定要稳 , 保持充分的耐心和理性 , 不要焦躁不安 , 意气用事 。 同时 , 要在官方渠道上获取准确的信息 , 认真研究《一分一段表》等参考数据 。 还要使用科学的工具 , 比如专业的心理兴趣测评、好评度高的辅助软件等 。
1)不要焦虑:高考分数木已成舟 , 过分纠结于考场发挥没有任何意义 。 要将注意力放在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索和志愿画像方面 。 一个好的志愿方案 , 往往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 取得一个同等分数下比较不错的结果
2)不要盲目:在这段时间 , 会有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信息 。 希望考生和家长一定注意甄别信息真假 , 尽量使用官方渠道的信息 。 不要盲目相信教育机构 , 不要盲目臆想就业前景等 。 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衡量利弊 。
3)不要极端:家长和考生一定要保持充分及时的沟通 , 并且家长朋友一定要保持耐心 。 考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 家长的建议也要有理有据 , 多摆利弊 , 讲道理 , 少给结论 , 做评判 。 往年经常有考生与家长一时置气而选择某一志愿导致大学生活不如意 , 千万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在填报志愿的这几天 , 也希望家长朋友要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 , 和考生分工合作 。 考生可以更加侧重在自我探索、兴趣探究方面 , 家长可以着重搜集院校资讯、专业分析 , 给考生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支撑 。
二、录取基础
对于录取基础的部分 , 可以聊的内容不多 , 因为这部分基本没有可以改变的空间 。 大学往年录取全省前8000 , 考生位次15000;专业要求必选物理、化学 , 考生偏偏没选化学——这些都属于不现实的期望 。 因此 , 对于录取基础所要做到的就是“Yes”或“No” 。
2.1 分数与位次
对于新高考来说 , 老高考时代的分数已经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 特别是今年新改革的省份考生来说 , 这将是很艰难的一年 。 在过去两年的新高考首年录取工作中 , 就有很多省份出现了大量考生“滑档”的现象 。 特别是部分省份的部分科目采用了赋分制 , 这就使得整个分数结构都有了变化 。 分数线变得更加无法参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