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张先生”和他的“世家”|教育世家·张瑞甫| 曲阜师范大学( 二 )


倔强的“张先生”和他的“世家”|教育世家·张瑞甫| 曲阜师范大学】做教师,是高尚,不是谋生
张瑞甫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在曲阜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张老师这年正值28岁,照他的话说,“必须做上老师,人生才算圆满”。
父亲张丙顺1961年毕业后一直在滕县(今滕州市)和泗水县担任中小学教师。尽管教学条件艰苦,但是父亲教学很是上心,常年学校、家里两头跑,风雨无阻。大学毕业时,张瑞甫想当一名教师,便征求父母的意见。父亲说:“当教师好啊,这是个高尚的职业。”是高尚,不是谋生。父亲一席话,成为张瑞甫教师生涯一直秉持的信条。
1999年,张瑞甫回老家过年。那时候父亲患有脑血栓,住院吃药花费不少钱,张瑞甫给父亲准备了两千块钱过年和住院治病。
回到老家后,张瑞甫看到家乡小学条件依然不好,仍有失学辍学的儿童。“很痛心。明明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有的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这像重锤一样锤在了张瑞甫的心口。
孩子教育问题成为更加紧迫的事情。父亲母亲深明大义,便同意让张瑞甫把钱捐给学校。张瑞甫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不过一百来块钱,他又拿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一些奖金,设立了家乡小学奖学助学基金。
提起父亲,张瑞甫哽咽了。“父亲,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和亏欠。”那次过年回家六个月后,年仅66岁,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张丙顺,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张瑞甫回家后,看到再也喊不醒的父亲,如同五雷轰顶。
父亲的离开,对张瑞甫打击很大。教书育人,是他在圆自己的梦,也在圆父亲的梦。20多年来,张瑞甫应邀作了100多场学术报告,却从不收取劳动酬金。这样的讲座做成公益,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声名所蕴含的金钱,对张瑞甫来说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外面的嘈杂离张瑞甫很远,他用手机很少,教育上一直做加法,生活上做减法。同事徐瑞说,张瑞甫生活很清贫,给学生捐款,自己却舍不得给家里换彩电,连一件衬衣都能穿上二十年。“我从他的学生变成同事,看到他除了年龄渐增,教学上一如既往,这是令人敬佩的地方。”

倔强的“张先生”和他的“世家”|教育世家·张瑞甫| 曲阜师范大学
文章插图
(张瑞甫与学生)
倔强的“张先生”和他的“世家”|教育世家·张瑞甫| 曲阜师范大学
文章插图
(张瑞甫与学生)
一家三代十五位教师
张瑞甫的故事每每从父亲讲起,到兄弟,妻子,往下是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的儿子张乾坤,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女儿张倩伟,侄子、侄女也都在教师岗位上。张瑞甫教师世家的人数一点一点增加,如同一个不断扩散开来的树状图,树状图中一家三代中教师人数已经增长到十五人。
作为一个教师世家,他们把“崇德向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汇成了家风,把“人人尊师重教,个个争当教师,世世教书育人,代代园丁兴旺”凝成了家训。
谈起妻子钱荣英,张瑞甫有些羞涩。张瑞甫与钱荣英是同学,钱荣英毕业以后成为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而张瑞甫成为曲阜师范大学的老师。同为教师结下良缘,让身边人羡慕不已。
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爷爷和父母亲的影响,2013年7月份,张瑞甫的儿子张乾坤硕士毕业后也继续留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园,走上了教师岗位。“我觉得能够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就会很有成就感,所以一直对教师行业充满了向往。”大概是一直生活在校园环境,1986年出生的张乾坤常常被认成“90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