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减”后,线上学习服务能否解决学生“急难愁盼”( 三 )


校长们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
“必须以‘双减’为契机 , 加强课程与教学领导 , 早思考、早布局、早谋划 。 ”上海市浦东新区孙桥小学校长徐红正在思考的是 , 作为一所地处张江科学城的学校 , 如何利用地域优势 , 挖掘课程资源 , 将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运用到落实“双减”工作中 。
“回归课堂 , 回归校园 , 回归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 方能打造一片育人的新天地 。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坦言 。
在她看来 , 变化正在发生:学生的课后作业少了 , 思维碰撞多了 。 课余时间 , 他们不再埋头奋笔疾书 , 而是三五成群讨论问题 , 商量着如何完成课堂布置的实践任务;学生的校外培训少了 , 学科探究多了 , 更能充分享受校园这片乐土 。
线上教育资源 , 能否在学生成长中发挥长远作用 , 打开一片新天地?信息技术赋能之下 , 大规模因材施教能否真正实现?一些地区已在前期展开试点 。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 2019年 , 闵行区被教育部列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 , 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 采访人员日前走访地处该区的几所学校时看到 ,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 , 学校运用电子书包课堂进行伴随式数据采集 , 形成学生的“数字画像” 。 在此基础上 , 根据不同学生特点 , 提供相应的教学课程和干预手段 。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正在建设“未来教室” , 学生们可在线上“虚拟走班” , 自主切换课程难度 。 线下 , 则通过导学检测、分组学习、分层练习、实时互动等手段 , 保障每个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轨道 。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认为 ,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 , 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海量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加持 , 让教育实现减负增效和优质公平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 “教育公平不是简单化的均等 , 而是面向差异 , 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减负’不是单纯的‘减少’ , 而是更精准、更高质量赋能增效 。 ”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看来 ,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 , 检阅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 。 “双减”则给当前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挑战 , 也提供了促进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机遇 。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 从平台搭建到内容建设 , 从技术环境的完善到学习形式的探索 , 从机构到机制 , 从领导部门到每位教师 , 只有各司其职 , 积极协同 , 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 ”袁振国期待的图景是——从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走向大规模个性化教育 , 实现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 。
“双减”意见要求 ,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 , 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 。 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 , 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
“当课程、教师、设备等能够实现统筹考虑 , 当所有教育资源向所有学生开放 , 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得到极大释放 , 教育效能将得到极大提高 。 资源的开放和联通 , 不仅会增加资源的总量 , 而且会形成综合优势 , 产生叠加效应 。 ”袁振国说 。
(本报采访人员 颜维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