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当乡镇摆脱农村风貌 浙江的村小选择为孩子种下“乡愁”的种子( 二 )


袁恩忠虽然一直在乡村地区任教 , 但在公开课时也不止一次接触到过城市中的学生 , 他说比起农村地区 , 城市的孩子因为校外的教育资源丰富 , 所以孩子知识积累得多 , 有不少孩子提前了解到了书本的知识 。 “但乡村的孩子不一样 , 他们更单纯 , 他们接受教育的状态 , 更像一张白纸 。 ”

乡愁|当乡镇摆脱农村风貌 浙江的村小选择为孩子种下“乡愁”的种子
文章图片


乡愁|当乡镇摆脱农村风貌 浙江的村小选择为孩子种下“乡愁”的种子
文章图片


乡愁|当乡镇摆脱农村风貌 浙江的村小选择为孩子种下“乡愁”的种子
文章图片

袁恩忠校长正给孩子们上课 。 受访者供图
成长环境简单 , 在学习中孩子们先入为主的认知就少 , “这可能让他们接近于孩子的天性和本性 。 当然 , 这不是说城里孩子们提前接受培训或者自主学习不好 , 只不过乡村的孩子们 , 更接近、符合我们教师教学对象的理想状态 , 学习起点不一样 , 我们课堂的结构也不一样 。 ”除了日常管理校园的各种事物 , 袁恩忠到现在也仍是一名数学老师 , 他始终仰慕真正能够驾驭课堂的特级教师 , 也向往真正的课堂 , 目前还担任着完整的班级任课工作 。 袁恩忠说 , 乡村孩子们的特质 , 也是他更享受乡村教育的原因 。
孩子们的生命力寻常也珍贵
袁恩忠和李锐的年纪相差不到五岁 , 他们大概算得上是在新世纪前后的同一批乡村教育工作者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人们投入乡村教育事业多数并不是因为被这个行业本身的魅力吸引 , “我的父母是农民 , 他们当初就是想让我先‘跳出田埂’ , 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 ”在就读师范以前 , 袁恩忠考过警校 , 也报考过重点高中 , 真正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 , 是他从未想过的事情 。
李锐还记得 , 当初选择当教师 , 也是因为这份工作在父母眼中能“包分配”、稳定 , “但当时不了解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 都是父母决定的 。 ”
李锐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 , 那是1996年 , 他是温岭市首届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毕业生 , 被分配到乡镇学校 , 当时的他与学生们的年龄差还不算太大 ,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段 , 农村的经济还没怎么发展 , 农村还都是农田 。 一下了课 , 孩子们只知道去田间地头到处玩耍 , 但这是孩子们的天性 。 ”
共情可以跨越时空 。 那时的浙江农村地区变化速度不快 , 年轻老师们看待学生 , 就像看待自己的小时候 , 孩子们的打闹追逐让现如今的老师们头疼 , 但在年少的乡村教育工作者的眼里 , 这也是乡间孩子们生命力的一部分 , 它寻常 , 也珍贵 。
乡镇巨变乡村教育不再只关注孩子的基本需求
20年来浙江农村变化巨大 , 同在农村 , 孩子们长大的环境已经天翻地覆 。
据2020年末 ,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 , 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中 , 浙江温岭在全国位列第二十一位 , 在整个浙江 , 排名第七 , 浙江安吉位列第五十一位 , 在浙江排名第十七 。
李锐说 , 在温岭 , 当地乡镇经济较为发达 , 主要以制造业为主 , 以制鞋产业闻名 , 即便在农村地区 , 农业也并非主导产业 。 关于农耕的很多记忆 , 多数存在于李锐年少时 , “割稻插秧 , 这些我当时都会做的 。 但现在农田少了 , 孩子们对于土地也就不那么熟悉了 。 ”他提到 , 有孩子们分不清小白菜和青菜 , 也会混淆韭菜和小麦青苗 。 “孩子只会读书 , 这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 , 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