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半月谈丨“土掉渣”?新农科高光初现

“土掉渣”?新农科高光初现
半月谈采访人员 周楠
《2021高校应届生专业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首次进入“专业就业竞争力30强榜单”,该专业毕业生广受企业追捧,近3年年均薪资涨幅达到31%。
过去谈“农”色变的就业风向,其实早有变化。近年来,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陆续成立或筹建农学类学院,冷清多年的农学专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高等教育农学,这个长期被称为冷门、就业难,甚至被学生自嘲为“土掉渣”的专业,以全新姿态重回大众视野,“新农科”将在发展科技农业、智慧农业的契机下带领传统农业走上翻身之路。
农学|半月谈丨“土掉渣”?新农科高光初现
文章插图
在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内,工作人员设置无人驾驶插秧机工作路径 张涛/ 摄
农学专业并非真“遇冷”
对农学科班生李俭梅来说,农科的不易可以说出十箩筐。一方面非常辛苦,跟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另一方面,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薪资待遇等,无法与金融、通信、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
这种观点多年来有数据支撑。虽然农学是国家重点专业,但从来难进热门专业排行榜。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平均工资水平,IT业薪酬连续5年排在首位,垫底的仍然是农林牧渔业。
农学专业“遇冷”的背后,是农业发展对人才缺乏足够需求吗?
“现代农业不是没有人才需求,恰恰是非常缺乏人才。”近距离感受现代农业发展的脉动后,李俭梅这位农业技术骨干人员对农学专业前景有了全新认识。
9年前,李俭梅进入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系统工作,她见证了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也时常面临广大基层农业实践者们的求助:我们看好“稻虾共养”前景,但找不到精通水稻种植和龙虾养殖的跨学科人才;我们建设养猪场,急于高薪引进在基因工程、大数据分析等交叉融合的领域有一定积累的人才,但无人应聘……
“这种矛盾是传统农科高等教育与农业产业两张皮现象的生动反映。”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说。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群众从追求吃饱变为吃好,现代农业要做到少投入、多产出、高质量,要实现绿色高效发展,传统农林学科难以再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交叉知识作为支撑。在此背景下,新农科应运而生。”
智慧农业为“新农科”战略探索先行
原本“土掉渣”的农学专业变新潮,背后是近年来新农科的蓬勃发展。2018年,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词。2019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建设新农科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
各农业高校致力于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将农学专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等新兴技术融合,突破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农业科学问题。其中,“智慧农业”成为各农业高校开展新农科探索的先手棋。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的智慧农业专业正式获批本科生新专业,是全国第一个设立智慧农业专业的学校。“很受欢迎,分数线也比传统农科明显要高。”严建兵告诉采访人员。
农学|半月谈丨“土掉渣”?新农科高光初现
眼下除了高校,还有电商平台也很热衷农业人才培养。拼多多举办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了一批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将作物生长模型、卷积算法等AI技术成功应用在田间地头。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表示,现代农业科技平台不乏培养吸纳农业人才的新路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