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将耕读教育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采访人员 欧媚)近日 , 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 , 对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作出部署 , 提出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等五项任务举措 。
《方案》指出 , 我国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 。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 , 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 , 了解乡情民情 , 学习乡土文化 , 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
《方案》要求 , 耕读教育要把握三项基本原则 。 一是育人导向 , 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 将农林专业的课堂开设到广袤的田野上 ,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 , 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 二是时代特征 ,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 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 , 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 , 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 , 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 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 。 三是因地制宜 , 涉农高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各地农业农村育人资源 , 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 深度挖掘提炼耕读教育元素 , 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在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方面 , 《方案》要求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 , 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 , 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 , 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 。 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 体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 ,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 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 。
在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方面 , 《方案》支持涉农高校依托农科教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现代农业园等社会资源建设一批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 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 , 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 , 加快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 , 让农林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 ,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 , 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 , 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
【教育|将耕读教育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在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方面 , 《方案》提出推动涉农高校普遍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依托中心开展耕读教育专项培训 , 提高教师耕读育人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 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 , 支持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农林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 ,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兼任耕读教育师资 。 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作者:欧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