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会有什么转变?
长按扫码
听见本文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 , 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 , 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 , 抑郁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 。 更有研究指出当前的青少年正在遭遇一场“四无”心理风暴 , 对学习、生活和社交无动力、无兴趣 , 对生命产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 , 最终导致心灵的荒芜 。
【科学|“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会有什么转变?】在这一令人忧心的现实下 , “双减”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 , 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不仅对学校教育育人体系进一步进行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 , 也为家庭教育回归本源、缓解焦虑、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 。
文章图片
杨劲松 摄
“双减”政策
凸显了家庭教育的三个价值导向
家庭教育要尊重儿童权利 。 《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应平等享有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全面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 然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下 , 青少年学习负担日益沉重且严重下移 , 甚至学前幼儿也早早开始背负升学压力 , 游戏、休息、娱乐的时间被越来越多的作业和课外辅导所侵占 , 儿童的休息权、健康权、全面发展权与参与权被严重损害 。 “双减”政策的实施 , 将为家庭生活和教育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 , 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掌控的机会 , 从而保障孩子们玩得充足、睡得香甜 , 并广泛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和事务 , 有利于真正尊重和实现儿童的各项权利 。
家庭教育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 人的发展和学习是有规律的 , 教育只有遵循了科学的规律 ,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双减”政策的实施 , 不仅强调学校教育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 , 更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习观 , 摆脱“功利化、短视化”等违背教育规律、盲目从众的教育行为 , 赋予家庭教育更具科学理性、更具反思觉察、更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智慧 。
家庭教育要融入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圈 。 建设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一致、密切配合的教育生态 , 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 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成长的需要 , 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 。 “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明晰家校的定位与边界 , 使家庭不再成为学校的简单延伸;激活社会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 转变功利肤浅的工具性倾向;保障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机制 , 使各方在履行各自功能职责的同时促进科学协同 , 真正以儿童为中心 , 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多元的选择、更具个性化的支持 , 提高儿童和家庭的实际获得感 。
基于以上三个价值导向 , “双减”政策下新时代家庭教育将面临三个转变 。
“
文章图片
从知识技能 转向
“经验建构” 锻造品质
当前教育负担过重 , 除了在时间上的过度榨取、超前赶跑之外 , 更饱受诟病的还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 , 依赖背诵记忆、重复练习、题海战术 , 重结果不重过程 , 似懂非懂、囫囵吞枣;重分数不重品质 , 高分低能、品行下滑 。
当前幼儿园大班生源流失严重 , 大量幼儿去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 甚至有中班幼儿被家长逼着长时间伏案学习 , 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等现象 , 完全背离幼儿在自然、生活和游戏中通过感知、操作、体验进行学习和建构经验的规律 。 再比如 , 很多学生会做复杂的数理化 , 却不会看电表 , 不知道炒一盘菠菜需要买多少棵 , 和面时需要往面粉里加多少水;喜欢长时间关起门来刷题 , 却看不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自然科学现象;能背诵出大段大段的道法知识点 , 面对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却麻木冷漠、无法做出应有的价值判断……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条例|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有区别吗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