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学旅行需着力教育设计

“双减”政策落地后 , 研学旅行成为教育市场热点 , 一些培训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领域 。 研学旅行市场下一步该如何做到规范和健康发展 , 值得讨论 。
研学旅行该如何界定?要遵从什么原则?我国相关文件对此有着具体解释 。 2016年 ,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 , 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 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 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 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 研学旅行要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 。
“双减”实施后 , 研学旅行如何助力学生素质提升?如何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笔者认为 , 可以从三个途径入手 。 一是在研学旅行中渗透科学教育 , 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 在当前形势下 , 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 引导孩子自发爱上科学、爱上探索 , 尤为重要 。 但一些地方的科学教育拘泥于书本和课堂较多 , 而研学旅行能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 , 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 这个过程为他们后来的选择研究和专业方向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知 。 “双减”政策实施后 , 通过研学旅行 , 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 , 提升其核心素养 , 消除应试教育的功利性 , 可以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二是开展乡村研学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观 。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 , 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 “双减”政策实施后 , 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 , 会空出来更多的时间 。 在这些时间里 , 开展乡村研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 , 树立正确的国情观 。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 , 省内城市近郊更适合开展乡村研学 。 城市学生到野外去、到乡下去、到大自然中去 , 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空间 , 强化了劳动意识 ,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三农”问题有了切身感受 。
对乡村学生来说 , 开展乡村研学是他们了解城市同龄人的一种新途径 , 城乡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找到对方的可学之处 , 实现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赏 。 同时 ,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相互流动 , 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改革 , 助推乡村振兴 。 乡村研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 , 可以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的深度参与 , 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营销 , 如校园微拍大赛、特色村庄打造等形式来推进 。 现在 , 农村产品电商平台、乡村民宿及营地管理系统等新手段也可以服务于乡村研学 , 让乡村研学更加方便快捷且具有时代感 。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 乡村教育也要大力改革 , 研学旅行因此有了用武之地 。 同时 , 乡村教育还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 。 通过乡村研学 , 学生在对农事谚语、乡村建筑、乡土智慧的了解过程中 , 能培养自身对国情民情的科学认知 。 同时 , 乡村研学还能让参与者对“粮食安全观”、国家安全观等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 , 这些是课本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较难实现的 。
三是拓展红色研学 , 改变陈旧的德育说教模式 。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 , 各地从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整理了许多党史新资料 , 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加以精彩呈现 , 这为红色研学注入了新活力 。 建议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配合“双减”政策 , 加大免费开放力度 , 及时更新展品的展示内容和陈列方式 , 并主动对接学校 , 以灵活、多变的研学主题“课程包”形式 , 引导学生学习党史 , 提高政治领悟力和“永远跟党走”的思想觉悟 。 在关注多方共赢的同时 , 还要从市场角度关注研学旅行市场如何健康发展 , 要在公益性与市场性上找到平衡点 , 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 , 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 。 面对巨大的市场 , 教育培训机构自然不会放弃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