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正观快评:让文化素养成为艺考名副其实的“必修课”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从2021年开始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
从艺考改革方向来看,就是要通过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解决以往某些艺术学校在招考、教学过程中“重艺术轻文化”的问题,也让艺术人才能够通过必要的文化课学习投入,掌握更为全面的文化综合素质。这有利于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建立更理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将所学文化知识用于未来的艺术输出,建立更为良性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艺术是借助各种创作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形式。艺术与文化密不可分。回顾世界艺术发展史,无论是绘画、雕塑、摄影、设计等专业学科,还是影视、音乐等更偏大众性的学科,都需要通过持续的艺术创造来提炼出具有典型性、反思性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各艺术领域经典作品的共同特征。
而能够创造高品质艺术作品的艺术人才,不可能只学习所谓的艺术创作技巧,而忽视文化课学习。如果说创作技巧是艺术的表,那么深厚的文化素养就是艺术的里,只有深入学习各类必要的文化知识,艺术创作者才能将充沛的情感,以美学乃至哲学的形式在作品中反映,让受众在娱乐、消遣的同时,感知艺术创作的美学和哲学诉求,引发对于自我及世界万象的深层次认知,也引发更大范围的情感共鸣,如此才能保证艺术作品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艺术创作|正观快评:让文化素养成为艺考名副其实的“必修课”】近年来,在影视等艺术创作领域,围绕部分从业者文化素质偏低、屡屡违反职业操守的争议不断,部分影视文化作品格调、内容不高,无法满足公众日益提升的艺术审美标准,也成为行业痛点。究其原因,还在于部分艺术从业者在学校阶段不注重文化课学习,忙于跑剧组走穴,最终文化素质不过关,导致了对于作品、艺术的认知能力低下,很难交出贴近作品精神内核的演绎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部分从业者因基本文化知识缺乏也屡屡闹出笑话,比如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明星指着自己的脚踝说“脚裸”;一位以“创作才子自居”的歌手把“尴尬”唱成“监介”,等等。
文化素养的缺乏,还会让某些艺术行业从业者对于社会文明标准缺乏敬畏。某些从业者爆出的失德乃至违法事件,看似是道德缺失,本质上更是在文化启蒙阶段没有通过严格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文化意识,文化缺“钙”造成人生缺“知”,最终走入歧途。
近几年,国家日益重视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2018年年底,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自2019年开始,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当地二本线的70%或75%,而2018年的要求是不低于当地二本线的65%。此次新政进一步强化艺术生的高考文化成绩,也即明确了文化素质不再是艺考的“可选项”,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必修课”。
艺考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推动各艺术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对艺术人才全面性、人文性的培养,避免出现所谓“偏才”、让艺术人才实现综合发展。兼顾艺术与文化学习的学生,能在四年大学期间获得文化与艺术内涵的双重提升,通过文化修养的积淀,为未来艺术创作生涯的厚度奠定基础。如此,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将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
推荐阅读
- 青岛市|洋葱快评丨做实校内托管,解除“神兽出笼”后顾之忧
- 新京报快评|坦诚面对就业率,让毕业生走出“纸上就业”窘境 | 就业率
- 数据|坦诚面对就业率,让毕业生走出“纸上就业”窘境 | 新京报快评
- 新京报快评|“怪人”方瑜不怪,让世界看见“另一种色彩”| 脚趾
- 伤害|女子地铁里当众让孩子下跪,不能以教育之名羞辱孩子 | 新京报快评
- 情怀|西街快评 | 保障教师工资,是保障教育的题中之义
- “在线教育”尽善尽美仍有功课要做|北青快评 | 学生
- 新京报快评|北京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兼顾了需求和市场 | 胡欣红
- 为人|快评|语言霸凌,岂配为人师
- 杨月涵|西街快评丨新东方跨界带货,直播圈新人得玩点“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