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双减”落地不焦虑,高新名师来支招(三)

当前,教育新规着力于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在西安高新区,各校(园)正大力开展具有校本特色多元化课程,丰富的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教育工作者如何尽快转变观念,
家校应该怎么配合,
让“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一起来听听高新名师怎么说。
作业|“双减”落地不焦虑,高新名师来支招(三)
文章插图
李志龙,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正高级教师,陕西省首批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西安市首批“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西安市高新区首批“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
分类作业——减负增效的助推器
早在新课程改革前,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就对传统的作业布置做了理性的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不同难度和数量的作业,是进行有效教学的迫切需要,也是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理念的有效做法。
从2002年起,学校就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尝试新的作业布置方法,学生的日常作业实行分类布置。具体办法是:教师每天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难度和数量不同的A、B、C三类作业供学生选择。暑假期间,学校专门组织人员按照双减政策对原有的分层作业进行全面修订,各类作业的标准是:
C类作业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相关题目。主要是教材中编排的习题。
B类作业
选择C类部分题目,增加对基础知识适当拓宽、深化、以及对基本技能要求较高的题目。增加的题目主要是教材中难度较大的习题以及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编的补充题。
A类作业
选择B、C类的部分题目,适当增加对基础进行拓宽、深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的题目。增加的题目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能力设计的补充题。
学校要求教师按A、B、C三类布置作业,A、B两类作业的补充题应视当天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每科每天作业量对相应层次的学生而言,均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学生每天根据当天学习的具体情况,自愿选择A、B、C 类中的一类,不搞一次定位。
分类布置作业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增强。它量体裁衣,量身定做,使各类学生都有了选择作业的权利,学生不再因完成过难或过于简单的作业而抱怨,不再会感到完成作业是无效劳动和浪费时间。各类学生完成作业的量相对少了,但是每一类作业对该层次的学生而言都是最合适的。学生通过完成较少的、有针对性的作业,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有时间在完成作业后,查漏补缺,深入钻研,发展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
作业|“双减”落地不焦虑,高新名师来支招(三)
文章插图
侯栋伟,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名校+”高新八小副校长、高级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名师+研修团队主持人、西安市骨干教师、西安市卓越教师。
“双减”之后,减什么提什么
对于落地“双减”政策,我们的做法是,在“双减”之下统筹推进“三个课堂”、“五项管理”,强化系统整体设计,相互促进,做好“减”和“提”:减掉校内校外过重的负担,提升校内的教学质量和活动质量。
首先是优化课后服务。一是突出学生作业管理,精心设计、分层布置,每天2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期间基本要让孩子在学校做完作业,要有老师现场答疑辅导,保障“作业不回家”。二是充分利于课后服务时间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在“高新八小小蜜蜂思维品质课程”体系下形成“4+X”新型课程模式:4为以教师为主导,小老师为主体,第三方公益教育机构为补充,家长为助力;X为新家政体验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养殖课程、百家讲堂等34类56个社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