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好的课后服务一定是最接近儿童的( 二 )


第四 , 精选内容和形式 。 拿什么内容做课后服务 , 以什么形式呈现 , 是最为核心的话题 。 从“双减”政策里我们可以看到提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 ,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 ,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 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 定位非常清晰 , 就是答好基础与提升、共性与个性的命题 。 学校在保底思维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要因校而异、因材施教 , 精选服务内容和形式 , 不能把课后服务当成一个筐 , 什么都往里装 。 不宜把各类评比、文化节、消防、禁毒、防诈等集体性教育活动甚至教学研讨从常规时段挪移到课后服务时段 , 这会变相加重师生负担 。 课后服务内容要纯净一点 , 允许他们有散漫的时光 , 包括发呆 。 如此取向的课后服务一定是最接近儿童的 。
第五 , 合理编排各要素 。 时间、空间、人员、内容、形式的基本要素摆在眼前 , 如何进行有机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做好课程形态的衔接:动静结合 , 下午已有体育课的 , 课后服务可以不排或减少运动项目;左右脑结合 , 如语言类兴趣课程后可以安排声乐类课程 。 此外 , 要根据课程需要 , 在时间安排上长短结合 , 常规课40分钟左右 , 长课约1小时 , 短课约20分钟 , 穿插小伙伴自主课程 , 根据课程时空需要进行选择 , 实现校内校外相结合 。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执行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29日第5版
作者:潘照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