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丰富课后服务供给重在面向需求

减轻学生负担 , 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 做到应教尽教 , 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 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 作为基层学校 , 要丰富课后服务供给 , 依据实际做到统筹兼顾 , 整体设计课程内容 , 并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
现实情况是 , 家长已经习惯了放学后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 , 甚至此前校外培训机构安排专人到学校接学生放学 。 同时 , 学校教师已经工作了一天 , 按照原有作息安排 , 应该也是下班时段 , 继续提供课后服务 , 有的教师持不同意见 。 以上都是学校推进课后服务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 如何协调、处理好相互矛盾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不同意见 ,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
第一 , 坚持家长自愿参加原则 。 课后服务定位于帮助确实有实际需要的家长 。 学生参加课后服务人员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学校教师参与的数量 , 如果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 教师可以采用轮换参加的方式授课 。 如果学生人数较多 , 学校可以征集家长志愿者 , 引进校外大学生志愿者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社区志愿者、退休教师等作为支持和补充 。
第二 , 坚持学校丰富供给原则 。 课后服务的定位不仅仅是托管和看管 , 而是要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 。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 教师要将组织安排答疑解惑作为重点 , 让这部分学生“吃饱”;学习较为轻松的学生 , 教师要将动手实践、拓展提升作为重点 , 让这部分学生“吃好” 。 “吃饱”和“吃好”背后反映出要丰富课后服务的供给 。 每所学校、每个课后服务班级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 需要学校、教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工作 。
第三 , 坚持考核评价导向原则 。 课后服务是学校应主动承担的责任 。 各地党委、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 , 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学校、教师、参与单位给予适当补助 。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 , 学校也要将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表现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 , 对表现好的学校和个人给予适当鼓励和奖励 , 对表现失当的学校给予批评和处罚 。
课后服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需要整体设计 , 针对素养提升进行整体安排 。 依据我校实际落实此项工作的经验 , 结合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我有两点建议 。
第一 , 学校教师可围绕素养提升进行课程设置 。 一是结合学校自身特色课程设计课程 。 如开设剪纸、面塑、皮影、京剧、评书等课程 , 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 二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设计课程 。 我校提出培养学生“听、说、问、论、诵、书”等基本技能 , 以此开展演讲与口才、软硬笔书法、国画技法等课后服务课程 , 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发展 。 三是从学科经典阅读的角度设计课程 。 依据全学科阅读的理念 , 开展各学科经典阅读课程 , 如语文学科四大名著阅读课程、英语绘本阅读课程、数学绘本阅读课程、趣味科学阅读课程等 。 四是从身心健康角度设计课程 。 加强体育锻炼可作为课后服务的重点 , 开展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训练或趣味活动 , 同时适当开展心灵驿站等心理健康课程 。
第二 ,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课后服务检查评估制度 。 一是依据教育教学管理规定 , 教师授课要有教案 。 课后服务虽然不属于国家规定的课程范围 , 但必要的教学安排、教学流程也是需要的 。 学校要提供课后服务教学组织实施样例或模板 , 便于教师记录和整理教学内容 。 二是加强落实课后服务过程的监督检查 。 行政干部检查记录单、教师授课学生名单记录表、全校每日参加课后服务人员清单等 , 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 三是在课后服务过程中 , 学校尤其要关注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 , 避免学生用眼过度 。 开展课后服务时 , 学生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 。 课后服务阶段教师容易出现借助多媒体大屏幕继续教学的情况 , 这一点需要禁止 。 四是如果有个别学生家长实在有困难 , 不能及时接学生放学 , 学校值班教师和干部要陪学生等到家长接走再下班 , 确保每一个孩子安全离校 。 五是学校要及时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工作相关制度 , 包括学生看管申报审批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家校联系制度 , 以及学生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等 , 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