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体育教培规范化迫在眉睫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石家庄、兰州等城市走访发现 ,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 , 面向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培市场火爆 。 但庞大的市场需求让不少资质不足的机构乘虚而入 , 师资不专业、设备不齐全 , 培训质量堪忧 。 随着未来市场竞争加剧和政府监管力度加大 , 体育教培或许有面临重蹈学科培训覆辙的风险 , 需要警惕 。
体育教培市场的火热与“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实施相伴相生 。 一些过去从事学科培训的机构 , 在学科培训风声紧、监管严的高压态势下市场空间日益逼窄 , 面对风光不再、难以为继的窘境 , 只好寻求新的领地、开辟新市场 。 有些没有真正树立教育培训公益性意识的培训机构 , 简单移植过去教育培训的营销模式、经营套路 , 谋求利益最大化 。 他们明知不具备实力条件开展体育教培 , 又不甘于退出长期食利的教培市场 , 名为发展转型 , 实为心存侥幸 , 幻想在体育等暂时还有些模糊的灰色地带可以重操旧业 。
也有人敏锐地看到“双减”让从学科类培训中解放出来的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 。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 让越来越多家长、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 。 加之今年奥运年、全运年 , 体育锻炼成为新时尚 , 体育教培市场确实需求巨大、潜力无限 , 资本不断涌入 。 但是由于现行体育教培行业准入标准、培训实施规范不清晰 , 具体运作难免鱼龙混杂 。
面向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培市场不断升温 , 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 隐含巨大风险 ,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尽快加强规范监管 。
一是明确培训属性 。 面向在校生的体育培训是学科还是非学科 , 还缺乏明确的答案 。 如果是一些针对学校体育考试科目、以提升体育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延伸培训 , 而不是旨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帮助提升身体素质的培训 , 从某种意义上也应属于体育学科培训 , 是否应该纳入学科培训管理值得商榷 。 另外 , 该类培训机构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 , 是属于应到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服务机构 , 还是应到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经营性公司企业 , 都亟须进一步研究 。
二是严格规范机构审批机制 , 明确行业标准 。 场地设施设备、师资教练人员 , 特别是疫情常态化下通风、换气以及周边环境等配套条件 , 都要有科学合理的准入门槛 。 此外 , 还要限定准入主体 。 举办机构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 , 其经济实力、经营资历和范围以及法定代表人个人情形等也要明确 。 要明晰培训规范 。 培训的实施和开展 , 要确保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 , 遵循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 助力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养成 , 服务全面发展 。
三是完善培训监管制度 。 要明确职能部门 , 落实监管责任 。 体育、市场监管、教育、卫生健康、文旅等部门 , 在体育教培机构标准制定、审批设立登记程序设定、培训过程规范、培训质量保证、投诉举报受理、违规查处惩治等方面都要一一明确 , 确保职责清晰、责任落实 。
四是加强引导分流 。 要加快落实“双减”要求 , 切实加大学校课后体育服务供给、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 , 真正满足家长和学生体育锻炼的刚需 。 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 , 通过建立体育兴趣小组、俱乐部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组织形式 , 科学指导、合理安排 , 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学生留在学校 , 积极参与课后体育锻炼 。 要加强体育活动场馆设施保障 , 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少年宫等社会公共体育资源主动开放 , 满足学生课后锻炼需要 。 要广泛宣传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理念 , 研究开发推广多元化体育锻炼模式 。 在场馆设施难以满足的现有条件下 , 引导和鼓励家长与青少年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 , 到野外广阔的空间共同参与锻炼 , 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 掌握锻炼的方法 , 养成锻炼的习惯 , 学会锻炼的技能 。 如此既能强身健体 , 又能加强亲子互动 , 何乐而不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