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1078万高考生的下一个路口:填志愿,能否逆天改命?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黑板洞察(微信公众号 ID:heibandongcha)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导语“考的比较好”的学生们,成为这几日备受羡慕的对象,但现在还不是高考的终点。分数线公布后,考生们在报考环节才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尽管成绩已尘埃落定,但接下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带来的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新的录取规则、就业趋势之下,选择和努力可能同样重要。
规则变化带来全新挑战高考的一重难,是越来越多的考生参与。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高考报名人数已连续两年超千万,2021年高考报考人数更是突破了历史巅峰,以1078万人成为历届高考报名人数之最。更拥挤的“独木桥”,无疑为这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试增加了难度。
新高考逐渐铺开,又让报名、录取的规则发生了更多种变化。梳理新高考相关政策,自2014年起,新高考改革已逐步铺开,覆盖面逐步扩大。在2021年,湖南、湖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重庆、广东八个省份已首次举行新高考。
路口|1078万高考生的下一个路口:填志愿,能否逆天改命?
文章插图
从目前各个省份普遍采用的新高考报考模式来看,“3+1+2”模式是一类典型代表。“3”代表的是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要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考试;“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进行考试。
新制度让学生有了根据兴趣与特长选科的机会,但也因此增加了志愿填报的复杂度。目前,多所大学已按选考物理、选考历史两个类别,分别公布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分别进行投档录取,每个专业均有对应的必选科目。
与此同时,新高考省份的志愿填报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湖北、广东、江苏、福建等地采用“院校专业组”法,一个“院校专业组”即为一个志愿平行投档录取。河北、重庆、辽宁等地则采用“一个专业(类)+一个学校”为一个志愿,进行平行投档录取。
此前的高考,是以院校为逻辑进行投档,一所大学有文科和理科两条录取线,院校线上的各专业录取线差别往往不大。但对于新高考地区的考生来说,不能再如以前一样,将一所高校的所有专业都视为一个分数层次来考量。以专业组或专业+院校为逻辑的录取方式,意味着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分数线可能差别巨大。
另一个挑战是,分数已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考生所处的相对位置。新制度下不同的选考科目将考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因此无法仅凭考分来估算自己与其他同志愿竞争者的情况,选择院校、专业。
对于首次参加新高考地区的考生、家长,历年报考数据甚至已经很难作为参考依据。所有变化,都意味着在志愿填报时需要更细致的收集信息,并慎重考虑所有的可能性。
就业潜力的变迁,指引高考志愿新“风口”高考之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结构变化,也在更层次地影响着高考志愿的选择。根据2019年艾媒咨询调研数据,高考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相比师资、“双一流”、保研率等问题,更关注的是毕业后的出口,即就业的难易程度和发展潜力。超过60%的受访者将专业就业情况列为必须考虑的因素。
路口|1078万高考生的下一个路口:填志愿,能否逆天改命?
文章插图
但外部环境的高速变化,却让踩上高考志愿的“风口”并不容易。总结教育部逐年公布的就业“红牌”专业可以发现,被教育部亮起“红牌警告”的专业中,几乎所有2010年的“红牌专业”都在十年后完成了摘牌,成为就业市场渴求的人才。而此前并不算人才饱和的绘画、音乐表演、化学等专业,却在此后成为了就业“困难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