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
文章图片
来源:中国教育报刊社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三克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其次,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三克镭”是怎样来的?这体现了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学生读书后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回答上述问题 。最后,教师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像居里夫人一样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学生纷纷发言,一节课结束 。
客观地讲,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但是,笔者听课后总感到心里空荡荡的,这节课不像语文课,更像是思想政治课 。
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由来已久 。工具说认为,语文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习得语言和文字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熟练运用于日常阅读和交际 。人文说认为,语文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应当深刻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笔者不想深究哪种观点正确,只是就这节课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三克镭》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没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位教师的教法真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1961年,《人民教育》发表过一篇名为《反对把语文教成政治课》的文章,该文批评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 。例如,某高中教师讲授《悼列宁》一课时,不仅详细讲述了列宁的革命斗争史,还对第二国际大讲特讲,结果还没有讲读课文,就已经超过了规定课时 。在教授小学二年级课文《小树》时,某教师读过课文就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根据课文思想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综合各组发言给出结论 。没有进行语文基础训练,不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对此,文章指出:“这实际上是对为政治服务的一种误解,把政治狭隘化了 。只有确实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叶圣陶先生也曾告诫我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习得读写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技巧,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在从教40周年时强调:“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分表明了语文的“工具性” 。但是,叶圣陶所说的“工具性”并不是纯工具,而是属于大工具范畴,其“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的观点也证实了这一点 。
再者,文章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作者直接宣布出来的,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用心体会、感悟 。通过感悟得出的结论也因人而异,用统一的结论替代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显然有悖于人文教育的初衷 。由此观之,工具性仍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追求,人文性融于工具性之中,是语文教学的第二属性 。
(责任编辑:杨卉_NQ4978)
推荐阅读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95后家长有苦难言,毕业后不是考研就是考编,新型啃老悄然而至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公司|成人学历培训机构虎硕教育停止营业:运营压力大不堪重负
- 什么|广州入户心得:我不是学霸,只是听话照做了~
- 培训机构|“双减“后首个寒假:对恶意涨价的非学科类培训班说不!
- 事情|老外问“Are you there?”,真的不是问“你在那吗”, 而是问...
- 不及格者|“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 质量|留住县中教师不能只靠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