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数|很多学校报名人数只有个位数,北京暑期托管为啥没有预期火爆?( 二 )


【家长】
“只能托管12天,有点意犹未尽”
“暑期托管,对我们双职工家庭帮助可大了!”家长董女士说,听说学校有暑期托管的项目,自己第一时间给孩子报了名。平时她和老公工作都忙,往年都是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请老人帮忙。“老人跟着辛苦不说,我们也担心孩子在家里整天只想着玩手机、看平板电脑,上班的时候总要往家打电话问几句才放心。现在好了,把孩子放在学校,有老师陪着,有同龄人一起玩儿,我们觉得松了一大口气。”孙先生是一个二胎家庭,女儿上五年级了,儿子只有4岁。“平时周末里,因为儿子闹腾,大女儿都没法儿好好学习,去学校参加托管可比给孩子报辅导班让人放心多了。”
不过,也有家长觉得12天的托管让人有些意犹未尽。按照市教委规定,每名学生最多只能参加一期的托管。“知道老师们很辛苦,但是,暑假有40多天,只能托管12天,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得再想别的办法。”
还有一些家长提前给孩子做了暑假安排,对托管班这一新生事物保持“观望”态度。三年级家长周女士说,自己特意将年假安排在了暑期,早在放假一个多月前,她就已经把孩子的暑假安排妥当:每天上午参加补习,没有补习的时候,自主学习、看书;下午是体育锻炼时间;晚上自主阅读,个性活动。
【学校】
常态化托管需要更健全的机制
“老师们负担过重”成为托管政策带来的焦点话题之一。实际上,12天的托管周期,分摊到每位教师身上,时间并不算多。不过,负担虽然谈不上多重,实际困难却是显而易见的。
市教委要求,各区根据实际情况,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确定托管服务承办学校。这也意味着,老师们看护的对象,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本校的学生,这为托管服务承办校的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为此,首经贸附小特意为每位学生制作了胸牌,学生戴着胸牌入校,放学后,由老师将学生手递手交还给家长;中关村三小也通过“接送卡”保证学生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安全对接。
此外,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熟悉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也是一项全新的考验。
“在暑期托管中,凸显公立教育的主体地位,我们责无旁贷。但是如果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政策来推行,还需要更加健全的机制。”一学校负责人说出了不少同行的心声。
在有些学校看来,暑期托管的选择还应更加丰富一些,比如社区、场馆等都可以成为托管的承办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假期托管工作不能全部由学校从头到尾承担。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教育部积极倡导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市教委也倡议,社会各界和相关单位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为中小学生提供暑期托管服务。
【专家】
托管不能仅以学生安全为目标
储朝晖认为,假期托管从满足部分家长急难愁盼的需求出发,旨在解决低龄学生暑期“看护难”的问题;但不能满足于此,而是需要以学生的健全成长为目标,也需要以此为标准对托管服务进行规划、实施、选择和要求。
“假期托管的对象是鲜活有个性并处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不是一般的物件,前提当然是保障安全,但又不能止于保障安全。”储朝晖说,家长、托管方和管理方都必须明确,家长是托管服务的间接对象,为家长解难不是最终目标;学生是托管服务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健全成长才是最终目标,是比安全更高层次的需求和要求,不能本末倒置地为了家长而忽视孩子,为了安全而忽视、压制学生的健全成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