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践行医者初心,疾风骤雨中淬炼成长——走近核酸检测一线的“准医生”们


工作|践行医者初心,疾风骤雨中淬炼成长——走近核酸检测一线的“准医生”们文章插图
工作|践行医者初心,疾风骤雨中淬炼成长——走近核酸检测一线的“准医生”们文章插图
在南京市鼓楼区世茂滨江社区 , 20多名医学、药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核酸检测的第一线 。采访人员 吴俊 摄
□ 采访人员 杨频萍 蒋明睿
风雨无阻 , 第二轮南京全员核酸检测采样人员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 , 那就是医学院的“准医生”们 , 他们在疾风骤雨中淬炼成长、践行医者的初心与誓言 。
7月25日 , 南京大学医学院接到通知 , 组织340名医学生分两批赴南京市建邺区6个街道69个核酸检测点 , 支援25、26日两天的核酸检测工作 。
“新兵”报到 , 没有时间适应 , 考验的是过硬本领和心理素质 。 来到咽拭子采集点 , 同学们接过一次性防护服、口罩、面屏、手套、鞋套等物品 , 在专门的小房间穿戴妥当 。 完成紧急培训后 , 同学们换下已超长时间工作的采样人员 , 开始12小时的采样工作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医学生尤其是博士生大多没有暑假 , 他们都是利用学习之余进行志愿服务 。 大家分为3个班次 , 从晚上8:00到凌晨2:00 , 凌晨2:00到次日上午8:00 , 早上8:00到当天18:00 , 保持检测点24小时运转 。 而不少博士生在完成凌晨的工作后稍作休息 , 就立刻赶回实习的医院 。
“刚进入采样点时 , 很多同学的鞋子、裤管都是湿的 , 大家顾不上晾干就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 ” 95后吴梓瑜是临床医学博士一年级学生 , 她轮值的是夜班 , 从25日晚上8:00到凌晨2:00 。
晚上7点半 , 她提前上了岗 。 虽然咽拭子取样早在课程中学过 , 但在社区做大规模的混检还是首次 , 而且社区也没有照明设备、压舌板这些辅助 。 出征前 , 学校专门做了培训 , 到了检测点老师自己作为被检者 , 让大家模拟采样 , “深度够不够 , 范围够不够 , 老师一个个过关 。 ”
“刚开始一两管我还不熟练 , 不能一下子找到棉签的缺口;每次做完一管 , 都要涂抹消毒凝胶 , 再抓牢试管手就感觉有点滑……”不过 , 做了四五管之后 , 吴梓瑜的动作越来越熟练 , 她一只手迅速从消毒的病毒管中取出长棉签 , 轻轻将棉签伸进被检测者的咽喉部位 , 蘸取咽拭子样本后 , 在棉签缺口处折断 , 把采样成功的棉签头没入试剂盒的透明药水中、标记信息、封闭储存 , “前几个小时人比较多 , 我大概经手了近两百个样本 , 在1号位的同学王雨晗更多 , 大概两百多个样本 。 ”
吴梓瑜说 , 在核酸检测工作中 , 更深切体会一线医务人员操作之严谨、工作之辛苦、责任之重大 , “过去我们进病房只负责一块区域 , 而社区医院的医生 , 不仅参与采集工作 , 还要组织统筹 , 负责人员调配、物资运送、及时处理医疗废弃物等等 , 工作内容比较庞杂 , 更需要耐心和细心 。 ”
“每个人的咽反射不同 , 感觉不一样 , 有的人稍微一碰就感觉恶心 , 一直往后缩 。 ”在南京晓庄实验小学检测点的博士生施勇告诉采访人员 , 这时候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 多做示范 , 引导对方再多坚持一下 , 打开咽后壁 。 由于社区里有个别老人腿脚不便 , 在社区书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 施勇还到老人家里采集了样本 。 “大家的防疫意识都很强 , 哪怕是深居简出的老人 , 也及时与社区沟通 , 落实自觉防疫的责任 。 ”吴梓瑜说 , 凌晨1点多 , 检测点已经没什么人 , 有对夫妻结伴而来 , 不仅戴着双层口罩 , 临走时还主动用消毒凝胶洗手 , 全程没有触碰检测台任何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