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育部: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 近日 ,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提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 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 , 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 , 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 。
《通知》明确 , 要加强源头管理 , 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 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 , 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 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 , 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 。 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 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 ,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 , 主动采取举措 , 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 。 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 。
《通知》要求 , 要加强过程管理 , 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 。 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 加快研制更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量表 , 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 , 注重对测评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 , 县级教育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 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 。 强化日常预警防控 , 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 , 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 , 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要遍访所有学生寝室 , 中小学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 , 共同加强心理疏导 。 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 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 , 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 , 县级教育部门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 定期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 。
《通知》要求 , 要加强结果管理 , 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 。 大力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 , 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 , 学校组织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判 , 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 , 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 。 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 , 持续强化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协同合作 。 妥善做好学生突发事件善后工作 , 学生因心理问题在校发生意外事件后 , 学校要立即启动应急工作预案 , 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 , 并在当地教育、公安等部门指导下核实情况、及时处理 。
【校本|教育部: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通知》强调 , 要加强保障管理 , 加大综合支撑力度 。 配齐建强骨干队伍 , 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 ,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 , 对所有辅导员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 支持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相关专业第二专业硕士学位 , 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 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 。 落实场地和经费保障 , 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各类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经费 , 确定生均标准 , 足额按时拨付 , 并视情建立增长机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