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看|从睡眠的角度看,为什么必须“双减”?缺觉惹的祸还少吗?

有个人要买车。
车很贵的,所以,要左瞧瞧、右看看、东打听、西打听。
他找到了权威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通过几家车型的对比分析,明确告诉人们:A品牌在安全性、故障率等方面,高于B品牌。
报告的权威性毋庸置疑,肯定比4S店销售人员和你的邻居、小姨子强得多。
他很相信这份报告,几乎下决心要买A品牌了。
但两周之后,他改了主意,决定买B。
因为有一次他亲眼看到,表哥开着A品牌的车,坏在了路上。
看到A品牌的车坏在路上,只有一次,而且是小概率事件;但研究机构的调查,是对上万个样本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角度看|从睡眠的角度看,为什么必须“双减”?缺觉惹的祸还少吗?】从概率学和更科学的角度,每个人都清楚一点:研究机构的调查更科学,“看到A坏在路上”,概率很小,不值得作为参考。
角度看|从睡眠的角度看,为什么必须“双减”?缺觉惹的祸还少吗?
文章插图
但真正做决策的时候,90%的人,都更容易受到亲眼所见的小概率事件影响,不接受广泛调查的严谨数据。
这是人的共性。当我们讨论“双减”政策的时候,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双减”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到一个词:家长焦虑。
焦虑来源于何方?它并不是来源于对成千上万家长的调查,也不是来源于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对“毕业即失业”人群的报道,而往往来源于自己的邻居、朋友、亲人。
这一点,和上述买车顾客的例子,惊人地相似:专家说一千遍,媒体呼吁一万遍,不如亲眼看一看。
换句话说,“亲眼所见的小概率事件”有着惊人的破坏力。
比如——
专家说,给学生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反倒有可能提升成绩(前提是学生没有因为减负而懈怠),也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不搞车轮战、疲劳战,家长唯唯诺诺:嗯,你说的对;
可只要邻居或者朋友的孩子,有一个报了辅导班,家长立马就会把专家的说法扔进粪坑(是的,一定要让它又臭又硬),转身就给孩子报上了。
角度看|从睡眠的角度看,为什么必须“双减”?缺觉惹的祸还少吗?
文章插图
理论说一万句,不如一个实例。
在开学之前,一定会有很多家长犹豫不决。开学后的一大改变就是,周六周日不能上辅导班了,只能周一到周五。周一到周五,平时的作业加上辅导班,孩子更累。
那么,辅导班还上不上?
找专家,或者不找又臭又硬,找又香又软的专家,或者自己分析分析,也能得出结论:既要做当天的作业,又上辅导班,孩子受不了,是典型的疲劳战,不能这么办。
不说别的,光缺觉这件事,家长能解决得了?
这时候,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脑子吗?不,是眼睛。
家长的眼睛,成了一部高效的雷达,盯紧了别的家长、别的孩子。只要有一个报的,马上跟风,至少先试试看呗。
试试看也好,毕竟,有的学校作业减少了,弄不好上辅导班也不累;或者孩子能力超强,能慢慢适应。但一定有不少孩子、家长败下阵来,放弃辅导班——我甚至觉得,这种情况比例不会少。
疲劳战,结果一定适得其反。
角度看|从睡眠的角度看,为什么必须“双减”?缺觉惹的祸还少吗?
文章插图
不说别的,就说睡眠不足——你知道有多少重大事故,是因为当事人缺少睡眠造成的?
一份资料表明,国际上至少4次重大核电站事故,是工作人员缺少睡眠造成的;2009年法航客机失事,造成288人遇难,也是机长睡眠严重不足导致的。每年因为睡眠不足造成的交通事故,多达几十万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