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沧海:“放牛班”的“春天”在哪里?
文章图片
【沧海专栏】
“放牛班”的“春天”在哪里?
原创作者|沧海(天津五中)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 。 有人称之为“影史上最伟大的教育电影” 。 这部电影 , 我自己看过 , 也利用午休在班里带着学生看过 。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网上很多 , 基本都会谈到教育 , 其中也不乏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之言论 。 我一直想的是这部影片能不能让我们的教育现实略有转变 。
一、有没有“放牛班”?
【电影|沧海:“放牛班”的“春天”在哪里?】 影片中的“放牛班”说的是一所叫”池塘底“的寄宿学校 。 这是一所专门为问题少年提供教育的学校 , 里面有各种各样世人眼中的“坏孩子” 。 现实中没有或者少见这样的学校 , 但是大部分中小学中的大部分班级里总会有几个类似的“坏孩子” 。 如果这几个孩子成立一个班 , 那就相当于是影片中的“放牛班” 。 或者 , 简单地说 , 现实中即便没有“放牛班” , 也一定有“放牛的孩子” 。
这些孩子的处境怎样?影片中校长和老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针对孩子做出的事来应对 , 包括批评、责骂和禁闭 。 教育的引导、修复、治愈功能丝毫没有显现 。 现实中或许没有这么粗暴 , 但写检查、请家长、诘难、吼叫等等这些低效、无效 , 甚至逆效的教育手段还是司空见惯 。
由此可见 , 通过这部影片转变教育现实的思考还是有必要的 。
二、哪里去找马修老师?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其实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家 。 他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组建合唱团的能力 。
他对孩子们没有成见 。 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进入教室时 , 孩子们就给他一个下马威 , 抢了他的公文包到处丢 , 校长听到吵闹声来到教室 , 询问是谁在捣乱 , 马修保护了孩子们 , 没有向校长报告 。 这也为他后来走进孩子们、了解孩子们奠定了基础 。
马修通过孩子们写下的梦想 , 知道他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 于是坚定了教好这些孩子的决心 。 这其中或许还有深层的心理因素 , 那就是怀才不遇、遭遇人生低谷的马修从这些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下的处境 。 也许是同病相怜 , 也许是想以异于“主流”的教育方式和生活说“不” 。
不管怎样 , 马修老师的决心是坚定的 。 晚上孩子们在睡觉前唱着歌嘲讽马修 , 马修听到后没有生气 , 而是矫正了孩子们唱歌的发音 。 冷静、理智的他还发现有些孩子很有音乐天赋 , 就决定组建一个合唱班 , 把自己的音乐知识教给孩子们 , 不浪费他们的天赋 。 同时 , 他想通过音乐让他们保持内心的梦想与希望 。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是普遍性中凸显着个别性 。 现实中像马修这样怀才不遇而又悲天悯人、身陷浊流还想托人渡河的老师肯定稀少 。
但是音乐老师每个学校都是有的 。 或者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是能够唱两首歌的 。 那又怎么样?当我一次又一次看到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在办公室熟练地写检查或者麻木地站立着的时候 , 就在想 , 如果以学会一首歌这种形式来“惩戒”他们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 我甚至还想 , 几个“屡教不改”的学生如果都学会了同一首歌 , 可以让他们在办公室给老师展示一下 , 或者在班里给同学展示一下 。
我不是音乐老师 , 也不通音律 , 但是可以让他们跟着电脑一句一句学 。 只要态度足够真诚 , 意志足够坚定 , 一定会实现目标 。
马修老师想通过音乐让孩子们保持内心的梦想与希望 。 我觉得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只有迫使他们做一些体面的事情 , 他们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才能唤醒 。 与之相反的做法只会是雪上加霜、变本加厉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