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残奥会,极富教育价值的“开学第一课”( 二 )


袁伟|残奥会,极富教育价值的“开学第一课”】残奥会不仅让人们认识到谁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而且还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课堂。
自2004年雅典残奥会以来,中国军团已连续4次位列金牌榜第一位。从1984年首次参加残奥会的24位选手,到今天派出400余人的庞大代表团——在37年、十届的历史一瞬中,在这个全世界残奥运动员展示运动才华、实现人生梦想的盛会上,中国健儿身负使命、为国出征,用五星红旗的一次次升起,不断改写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标注,用《义勇军进行曲》的一遍遍奏响,演绎永恒的奥林匹克精神。
每一届的残奥会,我们的健儿,都会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正在进行的东京残奥会赛程虽然刚刚过半,但五星红旗已在东京湾畔升起100多次,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也60多次奏响,胸中的热血再次被点燃。不一样的赛场上,中国健儿正在上演着同样的精彩与热血。
右手支撑后仰,挡开对手刺来的剑,起身,左手持剑迅猛出击,电光石火的一刹那,胜局已定。8月25日的男子佩剑个人A级决赛上,中国选手李豪以15比12战胜乌克兰选手曼科,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东京残奥会首金。
56岁的乒乓球选手赵平是本届赛事中年龄最大的中国运动员,虽然无缘奖牌,但这位老将仍然对自己的东京残奥之旅十分满意。“我想让残疾人朋友们都看到,如果我可以来到这里,其他人一定也行。”他说,“我希望通过残奥会这个舞台,向大家展示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一面,鼓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去’,积极锻炼身体、融入社会。”
8月27日,东京残奥会男子蝶泳50米S5级决赛中,中国队郑涛、王李超和袁伟译包揽金银铜牌,他们用“隐形的翅膀”,让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
郑涛是残奥会赛场上的老将,本次是第三次出征残奥会。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首次出战的他,因一张“咬毛巾”的照片被网友熟知——因为失去双臂,郑涛在比赛出发时,只能靠紧紧咬着毛巾保持姿势,接近终点时,以头撞向泳池壁。此次东京残奥会上,在男女4×50米混合自由泳接力赛中,郑涛和队友一起打破世界纪录夺冠;在男子蝶泳50米S5级决赛中,他打破了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比赛结束后,郑涛从水中跃起庆祝的那一刻,仿佛背后真的长出了翅膀。他曾说:“有梦想,时间到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
获得银牌的王李超8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臂,14岁开始学习游泳。他回忆:自己失去双臂后,第一次站在游泳池前,害怕得双脚发抖,进水后只会拼命挣扎。后来,他慢慢发现,只要不害怕,不抗拒水,水就能让他浮起来。为了游得更好更快,他成了训练最刻苦的队员之一,之后在多项赛事中获得奖牌。他说,十分感恩游泳这项运动帮助自己重新获得自信,“游泳将是一辈子热爱的事”。
袁伟译8岁时意外触电,失去左耳、一块左颅骨与双臂,在好心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学习游泳。他妈妈很心疼儿子,说孩子训练累时会想哭。于是袁伟译在训练时会直接钻到游泳池里,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眼泪。“争取在残奥会舞台上突破自己,赛出中国人的风格。”残奥会开幕前袁伟译表示。如今,他做到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即使身体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也全力冲刺,用汗水诠释自强不息,即使命运再多坎坷,他们也总有梦想和超越,“We Have Wings(我们拥有翅膀)”,他们的力量值得被看见,值得用来激励我们的孩子们。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1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