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残奥会,极富教育价值的“开学第一课”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东
【教育|残奥会,极富教育价值的“开学第一课”】9月1日 , 全国各地大部分大中小学校正式开学 。 按照惯例 , 开学当天 , 各地各学校都要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 。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 , 其中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还不多 。 而结合正在进行的东京残奥会 , 加强对在校大中小学生的奥林匹克教育以及残奥教育 , 很有必要 。
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教育 。 奥林匹克运动倡导“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精神、“团结、和平、友谊、进步”的理念 , 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 。 一百多年前 , 它们就被写入《奥林匹克宪章》 。 今年7月 , 国际奥委会在奥运格言表述中还增添了“更团结”的内容 。 所以 ,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仅是一场世界级体育赛事 , 更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播 , 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价值体现在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也为学校体育带来了更优质、更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活动内容 。
如果说奥运会是人类对运动极限的挑战 , 那么残奥会就是人类对意志和精神极限的冲击 。 每一位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 , 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 。 他们的身体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 生活和工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 但面对痛苦 , 残疾人运动员共同的性格却是不屈服于命运、不放弃生活 。 不仅如此 , 他们往往更热爱生命和生活 , 更有勇气直面挑战、战胜困难 。
残奥会Paralympic一词最早源自希腊语 , 是前置介词para与Olympic的结合 。 而para本身并无残疾或障碍的意思 , 它表示“平行、并列” 。 正如国际残奥委会所一直强调的那样 , 残奥会并非奥运会的特殊衍生品 , 二者是相互平等、平行存在的体育盛会 。
话虽如此 , 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 , 相比举世瞩目的奥运会 , 残奥会受关注的程度显然要低很多 。 以2016年里约残奥会为例 , 作为电视转播史上最成功的残奥会之一 , 它的开幕式收视峰值不足奥运会的十分之一 。
然而 , 关注度虽然不及奥运会 , 它的教育价值却丝毫不受影响 。
东京残奥会开幕前 , 有关方面决定空场比赛 , 但仍组织4万名中小学及幼儿园小朋友观看比赛 , 条件是由学生和家长以及学校共同提出申请 。 让人没想到的是 , 消息一经公布 , 报名人数立刻即达到了13万名 。
日本媒体对东京一个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 , 该地区内80%左右的中学生、75%左右的小学生和50%的幼儿家长希望有机会能去残奥会现场观看比赛 , 这些家长和孩子表示他们很看重这次机会 。 因为比起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会 , 残奥会所秉持的理念更加丰富 。
本次东京残奥会的主题就是“情同与共” , 是对当下充满动荡与差距的世界进行的反思 。 孩子们可以借这次机会亲临现场 , 感受多样性的人生 , 理解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生存在不同境遇中的人们 , 见证他们的努力 。
由此看来 , 说这次残奥会兼具生命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意义 , 似乎也不为过 。 因此 , 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参与进来 , 留下一生或许只有一次的宝贵经历 。
在2020东京残奥会乒乓球项目的赛场上 , 一名失去双臂 , 只能用嘴咬住球拍比赛的运动员刷屏了社交媒体 。 他的名字叫易卜拉欣·哈马托 。
10岁那年 , 一场意外夺走了哈马托的双臂 , 却也激发了他对抗“不可能”的决心 。 往后的30多年时间里 , 他沉浸在乒乓球的世界 , 也终于在48岁的年纪连续第二次登上残奥会的赛场 。 虽然至今未能赢下任何一场残奥会男子单打比赛 , 但他出现在赛场上的那一刻 , 足以震撼所有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