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是个好问题,没毛病啊
最近 , 一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的小学生阅读作业题引发人们的热议 。
有人认为 , 在指导孩子阅读问题上 , 这样的题目没有任何“营养” , 让学生过于关注细枝末节 , 背离了阅读的初衷 。
果真如此吗?
一部小说 , 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 , 一个个故事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 , 一个个情节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 。
读故事 , 看小说 , 阅读文学类作品 , 故事架构很重要 , 但细节更引吸人 。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 ,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
有人关注人物、有人关注事件 , 有人关注风景 , 有人关注故事背后的寓意、道理 , 这都无可厚非 , 但无论关注什么 , 要想更好地读懂故事 , 都离不开对原文细节的阅读 。 一千个读者之所以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细节的解读 。
编辑
文章图片
曾有媒体报道 , 杭州11岁女孩子马思齐读《西游记》关注的是“吃的东西”——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到西方印度 , 走了那多么路 , 经过那么多国 , 但吃的东西几乎都是馒头、豆腐 。
无论是西梁女国的国王婚宴 , 小儿国的国宴 , 还是驼罗庄的百姓斋饭 , 都大同小异——主菜都出自江浙一带 。
难不成唐僧一行人从东土大唐带了很多的食物 , 一路吃不完?难不成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印度跟唐朝吃的食物都一样?这显然有悖于常理 。
马思齐小同学经过思考 , 推断出一个结论 , 那就是作者吴承恩把自己的家乡美食 , 都搬进了书中 。
不得不说 , 马思齐的这个“重大”发现 , 就得益于她对“吃食”这个细节的关注 。
所以说 , 谁能说让学生关注“细枝末节”不能引发思考 , 没有作用呢?
囫囵吞枣是读书大忌 , 如何避免?那就是要精读、细读、关注“细枝末节” 。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的六要素 , 语文教学 , 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 三打白骨精是个故事 , 当然也不会例外 。
在我国 , 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 很多人更是耳熟能详的 。
但是对于“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的这个问题 , 能够张口就来的人并不多 。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 , 笔者也在“不知道”之列 。 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知道?其主要原因是作者一开始没有交代啊!但故事中说没说这个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 那在哪里说得呢?
带着这个问题 , 笔者现在细读了《西游记》 。 在第27回中 , 故事一开始只交代了师徒四人一路前行“早见一座高山”“峰岩重叠 , 涧壑湾环 。 虎狼成阵走 , 麂鹿作群行” , 但没说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名字是后来由白骨精口中说出来的 , 唤作白虎岭 。
这是一个细节 , 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 。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没有按套路出牌——一开始交代清地点的名称呢?为什么要由白骨精口中说出来?白骨精说的这个名字可信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小读者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 或许会像杭州的马思齐同学一样 , 发现很多过去人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这个问题不但有价值 , 而且很有价值!
但有些专家却认为这些问题一看就知道 , 答案“标准”没有启发意义 , 太“小儿科”、没意义 , 在他们的“高端”思维看来 , 指导学生阅读 , 唯有“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才有意义 , 比如“哪位妖魔鬼怪的武器最厉害” , “观音和如来佛祖那么厉害 , 为什么还要让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取经” , 只有这样的问题才可以“吊”起孩子的阅读胃口 。
推荐阅读
- 招聘|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 教师|北大韦神“真实处境”跌下神坛,学生退课,班级人数不到10人
- 安徽|海南一大学生不知安徽省会,连猜两个都不对,直接“得罪”两个省
- 考研|“考研初试第三被刷,只因没提前联系导师”,知情人道出其中实情
- 基础教育|又一“铁饭碗”招聘,工作稳定福利好,有望拿50万安家费和补贴
- 考试|“考第一请吃海底捞”,考试成绩出来后,老师感叹:是给自己挖坑
- 教育部|终于轮到高中生“减负”了,教学进度将大幅调整,教育部已有通知
- 质量|学校有规模,教育才有质量,解决乡村“麻雀小学”问题,刻不容缓
- 讲座|贺昌中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以美育人”高峰论坛
- 教育部|吕梁市教育局通知:做好寒假期间“双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