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南非加强本土文化教育的动因与举措( 二 )


多维发力 全程推进
开设本土知识专业,高位切入强根基。2017年5月,南非西北大学首批本土知识专业毕业生获得学位,迈出了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地区以本土文化培养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的第一步。华盛顿大学的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博士在《本土知识与制度改革》一文中指出,风俗习惯是本土观念、价值、历史和条件的重要体现,制度改革需要融入本土知识和反映风俗习惯才能取得成功。南非政府鼓励高校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甚至计划设立更高层次的学位,表明其力图通过试行培养本土专业知识人才应对全球化和解决本土问题。开办新专业并培养相关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本土化方面先行一步,将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储备人才,这些人才再下沉到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新人以使本土文化传承较好地开枝散叶;另一方面,随着办学经验不断丰富、运作更加成熟,这些人才必将为研发、拓展和推广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实施课程改革,不断彰显本土文化地位。国大党等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在与种族隔离政府斗争时,就提出了自己的课程观点。1994年民主转型不久,新政府便立即在学校实施“临时”教学大纲,以促进教育融合、推动教育公平为主要目标,着力消除教学大纲中存在的种族隔离问题。1996年至1997年期间,为使学校教学适应国家资格框架,“2005课程标准”(Curriculum 2005)匆忙问世,实施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却招致了多方批评。直至2012年《课程与评估政策声明》(CPAPS)出台,要求教材编写需充分考虑南非本土人文背景,又广泛汲取全球文化知识,以包容性统摄教学发展的各个环节。这才更多地将振兴本土文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写进全国课纲,使得南非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有了初步可能。设身处地谋求南非发展绕不过本土化的课题,解决南非乃至非洲贫困和发展问题需要依靠和发扬非洲本土经验和本土知识,需要培养民族继承性及其与生俱来的情感。从课程标准演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南非新政府对中小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三次修订和更新,本土文化的地位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彰显。此后,南非基础教育部积极做出反应,在大力推进全民教育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后,制定了契合国家发展目标和教育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规划。
重视本土 加强认同
革新教材内容,注重呈现本土文化符号。本土文化基于历史和地理积淀而成,蕴含着当地人认知现象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学习者共同体意识的纽带。有学者指出,国家的疆域与领土是客观存在物,无法改变,不存在公民的认同问题。但有研究认为,领土逐渐具有权利内涵,是自然空间向政治空间演变的结果,并成为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和主权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必要的测量维度。南非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教材文本中呈现了大量有关国家地理地貌的内容来培养青少年国家意识。同时,教材中对南非部族传统婚礼、洗礼、葬礼等仪式以及南非人喜欢并擅长的活动如歌、舞、鼓等也有着一定篇幅的呈现。历史教材有关南非的历史叙述着重关注了黑人觉醒运动、黑人种族隔离斗争等,意在通过呈现黑人斗争史唤起对黑人品格的认同。
“非洲民族主义之父”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曾言,“对黑人充满信心才能培养黑人的自豪感。”南非教育在促进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以本土文化涤荡黑人心灵、通过塑造良好的族群形象推动文化自信建设。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背景下,南非通过加强本土文化教育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使南非人牢记自己的南非身份并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对释放南非发展潜力和促进民族国家复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