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换“马甲”式培训不好使了

“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掩人耳目 , 利用咖啡店打游击……近期 , 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 , 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的问题 。 目前 , 各地正在落实“双减”政策 , 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 , 然而一些转入“地下”的隐形培训 , 严重干扰政策执行 , 给改革推进造成阻碍 。
针对新问题 , 近日 ,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 。 “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 坚持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 , 组织严肃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 。
绝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 , “一对一”家教是否因此盛行就是舆论担心的问题 。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曝出的案例 , 当事方躲避监管的手段可谓花样百出 , 费尽心机 。
比如 , 一些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 , 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有机构通过“直播变录播”的方式 , 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一些人以打游击的方式 , 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 , 化整为零 , 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学科类培训……
“各种地下或变形的学科类违规补课活动 , 普遍存在超纲超前培训行为 , 多以片面误导学生重复刷题和机械操练为手段 , 不仅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精力负担 , 也破坏学校教学秩序、干扰‘双减’工作成效 。 为此 , 亟须织密监管网络、强化行政规制 , 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说 。
对这种乱象 , 教育部早有明确表态 。 早在“双减”政策发布之初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曾表示 , 对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开展违规的学科类培训 , 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 。 如今 , 《通知》的适时出台 , 为进一步做好“双减”工作 , 治理变相违规学科类培训提出了具体举措 。
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
如何界定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 , 是《通知》的重点内容 。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 , 首先 , 《通知》明确合规标准 , 强调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须在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其次 , 《通知》对照上述合规标准 , 逐项列举出7种隐形变异形态 。
分析7种隐形变异形态 , 可以看出 , 取证、查处难度大是其共同特点 。 “由于私教十分分散 , 这无疑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 比查处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还难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
对此 , 《通知》有明确的措施:针对“认定难” , 明确违规行为的认定机制;针对“查处难” , 明确查处的责任主体;针对“监管难” , 明确有效监管的措施手段 。
据悉 , 教育部将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 坚持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 , 组织严肃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 , 同时注重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 推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落地见效 。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 , 对有关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的问题线索 , 教育部将第一时间协调、督促有关地方开展核查 , 并及时上报核查和处理结果;要求各地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 ,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
加大科学治理 , 形成系统合力
采访人员注意到 , 《通知》明确提出 , 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性、多变性特点 , 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 , 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