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北大教授陈洪捷:通识教育,英美德三国这样搞( 二 )


这一点也适用于学生的培养,片段性、专门化的知识无助于个人的修养 。
学生虽然被鼓励从事专门化的研究和学习,但却不能离开全面而整体的科学视野 。
哲学家谢林在《关于大学学习方法的讲义》中说,“在科学和艺术中,特殊的知识只有寓于一般和绝对知识才有价值 。但情况往往是,人们宁愿追求特定的知识,而忽视了全面教育所需的普遍性知识,宁愿当一名优秀的法律学家或医生,而忽略学者的更高使命和科学所赋予的高尚精神 。需要提醒的是,学习普遍性的科学是医治这种偏狭教育的良方 。”这里所谓普遍性的科学主要指哲学及相关的人文学科,这些知识就是全面修养的保障 。
由此看来,在德国的通识教育传统中,修养或通识教育更多是一个知识问题 。
综上所述,西方的通识教育至少具有三种不同的传统,即英国以个人为中心的通识教育、美国以社会人为重心的通识教育和德国以知识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
英国和美国的通识教育具有亲缘性,也有较多的共性 。
二者均以人为中心,所不同的是,英国的通识教育重视个体的人,美国的通识教育则重视社会人 。
而德国以修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观,则更看重知识的意义,偏于学术的路线 。
三种通识教育传统虽然取向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现代专业化、技术化教育的一种回应,希冀在培养“专业人”的教育中,多一些超越专业知识的知识和视野,多保留一些人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以防止过分专业化给社会、个人带来的危害 。
所以,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诉求,比如反对专业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人和知识自身的价值,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知识的整体性 。
在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中,往往有不同的声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传统的影子 。
我们在讨论和借鉴西方通识教育观念时,其实也不必遵从一家,不妨广开眼界,兼收并蓄 。
这三种传统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其实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严格区分开来 。
或许通识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是通识教育活力的根源 。
(_本文原题是:西方通识教育的三种传统)
(责任编辑:杨卉_NQ497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