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这一世换我来爱你 重生之一世如莲

畹町 整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中国传统花鸟画,以小见大,透出生命真章,令人“畅神”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悉,“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绣羽衔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藏近现代花鸟画精品展”近日正在展出 。“物·我”、“致祥”、“德志”三个篇章,包含李鱓、朱梦庐、任薰、吴昌硕、张大壮、唐云等名家之作 。
因防疫要求展览暂未对公众***,通过云赏作品,可一览草木虫鱼之美 。

重生之这一世换我来爱你  重生之一世如莲

文章插图
展厅现场,本文图片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提供 。
花鸟画——以花卉、蔬果、禽鸟、鱼虫、走兽等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画,与人物画、山水画并称中国画的三大画科 。《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曾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可见花鸟画能够“兴起人之意”,因此历代花鸟画家流连于草木虫鱼之间,并对这些生动生命进行了敏锐的观察与高度的概括提炼,塑造出了无数“形神兼备”的经典花鸟形象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不同于山水画那种广袤壮阔、神秘悠远的图式,花鸟画所绘内容往往具体而微 。画家将审美情趣、价值追求以及对自然生命的理解感悟寄托在这些身边现实中的可触之物上,以小见大,透出生命真章,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达到“夺造化,移精神,促遐想,终有得”的“畅神”境界 。
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介绍,展览分为三个章节:探讨以画家为表征的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物·我”部分,即画作中透露出的严谨的“格物”治学态度和万物平等的“齐物”观念;从花鸟画创作意图出发的“致祥”部分以及画家自我表达的“德志”部分 。观众在欣赏画家的艺术特色和纯熟技法的同时,也可尝试理解画家在这些花鸟意象中所寄托的坚持本心、积极乐观的情感精神以及矢志不渝、砥砺奋进的志向追求 。这一份心意可以超越时光而历久弥新,并且与每一个人都心灵相通 。
重生之这一世换我来爱你  重生之一世如莲

文章插图
展厅现场
展览之一部分为“物·我” 。
自唐宋以来,儒家的“格物”思想深刻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注重写生与自然观照,造型严谨写实 。尤其是五代两宋时期的院体花鸟画达到高峰,造型慎严精谨,用笔工整严谨,赋色沉着明丽,表现出了富丽精微的艺术风格 。另一方面,文人画的兴起,不囿于客观形象的束缚,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强调“寄兴”、“自娱”、“写心”,抒发胸中逸气 。其实无论是哪种技法和风格,都离不开画家凭借“格物”精神对自然万物进行观察与探究,在“应物象形”的基础上,或是进行精确再现,或是进行夸张形变,最终创造出新颖独特、“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 。
除去形而上的片面性,出自庄子的“齐物观”则表达了物我交融,尊重生命万物的平等观念 。体现在花鸟画上,画家笔下的一草一木无不透露着这种平等看待万物的“齐物”思想 。
以上两种观念都表明了以画家为表征的人如何处理与自然万物即“物·我”之间的关系 。“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只有将这种真挚热爱的情感与审慎的探索精神注入到绘画中,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
重生之这一世换我来爱你  重生之一世如莲

文章插图
《古柏紫藤牡丹》 李鱓 清
题识:乾隆九年嘉平月,复堂懊道人李鱓写 。
铃印:马逸之印(白文)、南坪(朱文)、竹溪居士(白文)
李鱓(1686-1762),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 。《古柏紫藤牡丹》绘于李鳝花甲之年,笔墨酣畅,纵横奇肆,淋漓泼辣,天趣横生 。紫藤缠绕,串串簇簇,含蕊吐艳,紫藤花开,有着紫气东来的长寿寓意 。此时李鳝已离开宫廷,他逐渐将伦理意识摒弃,艺术主体意识复归用笔活脱奔放,章法朴茂,粗放中求真求法,虽生活落拓不羁,却执一画念坚守而行,展现其物我相融之境界 。
重生之这一世换我来爱你  重生之一世如莲

文章插图
《蕉鹅》李鱓 1746
题识:乾隆十一年春月,复堂李鱓醉后指墨作于平山草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