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教育孩子的智慧,为什么说福报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二 )


《论语》中子夏曾说:“虽小道 , 必有可观者焉 。 ”教育正是从小处开始的 , 这就是见微知著的精神 。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 , 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 然只六字 , 便道破了古人教育孩子的秘密 。 真可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 , 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 抑末也 。 本之则无 , 如之何?”子夏闻之 , 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 , 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 , 区以别矣 。 君子之道 , 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 , 其惟圣人乎!”
【注释】门人小子:小子即门人 。 如曾子有疾章 , 吾知免夫小子 , 即门人 。 此处门人小子兼言 , 因下文洒扫应对进退 , 乃指子夏门人中年轻一辈言 , 故特加此二字 。 或说:小子当连下读 , 谓其门人中有幼者 , 使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 今子夏不分长幼 , 一以此教 , 故讥之 。 今按:后说无此文理 , 门人小子仍当连读 , 后说之意已兼涵在内 , 若必拘泥分读 , 转失之 。
洒扫应对进退:洒当为溉 , 以水挥地及墙阶 , 令不扬尘 , 然后扫之 。 应对 , 应是唯诺 , 对必有辞 。 进退 , 凡抠衣趋隅 , 与夫正立拱手 , 威仪容节 , 皆幼仪所当学习 。 抑末也 , 本之则无:子游讥子夏失教法 , 谓此等皆末事 , 不教以本 , 谓礼乐文章之大者 。
孰先传焉 , 孰后倦焉:倦如诲人不倦之倦 。 谓君子之道 , 传于人 , 宜有先后之次第 , 宜先则先 , 宜后则后 , 非专传其宜先者 , 而倦传其宜后者 。 故非末则先传 , 而本则倦教 。
譬诸草木 , 区以别矣:区 , 分区义 , 即分类义 。 《齐民要术》有区种五谷法 , 作为区畛 , 如今菜畦 , 数亩之内 , 分类杂植 。 草木 , 即指谷、蔬、果、蓏之在田圃者 。 农夫之为田圃 , 必为之区别溉种 , 时日既至 , 大小甘苦 , 莫不咸得其生 。 然五谷自为五谷 , 果蓏自为果蓏 , 草木之区别 , 即喻人性与所学之不能相同 。
焉可诬也:诬 , 欺罔义 。 言若不量其浅深 , 不问其生熟 , 一概以教 , 专以高且远者语之 , 则是诬之而已 。 君子之道 , 不如此 。
有始有卒:君子教人有序 , 先传以近小 , 后教以远大 。 所谓循循善诱 。 若夫下学而上达 , 本末始终一以贯之 , 则惟圣人为能 。 然则小学始教 , 人人可传 , 根本大道 , 则非尽人可得 。
此下孔门传经之功归于子夏 , 而《戴记》礼运大同之篇或谓原于子游之绪言 , 两人学脉 , 亦于此可见其有别 。
今按:游、夏同列文学之科 , 子游非不知洒扫应对进退为初学所有事 , 特恐子夏之泥于器艺而忽于大道 , 故以为说 。 子夏亦非不知洒扫应对进退之上尚有礼乐大道 , 不可忽而不传 。 是两人言教学之法实无大异 , 读者若据“言游过矣”四字 , 便谓子游之言全非 , 则失本章之旨 。
【白话译文】子游说:“子夏的门人小子 , 担当些洒水扫地 , 言语应对 , 趋走进退一应细事 , 那够了 。 可惜这些只是末节 。 若论到本原处 , 就没有了 , 这怎好呀?”子夏听到了 , 说:“啊!言游错了 。 君子之道 , 哪些是先来传给人?哪些是放在后 , 厌倦不教了?就拿田圃中草木作修 , 也是一区区地分别着 。 君子之道 , 哪可用欺妄来对人呀!至于有始有卒 , 浅深大小都学通了的 , 哪怕只有圣人吧?”

教育|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教育孩子的智慧,为什么说福报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文章图片
为什么说福报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教育|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教育孩子的智慧,为什么说福报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