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二 )


六、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 。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七、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 。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 。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 。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3
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 。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 。一期里,本人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 。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总结起来,较为深刻是以下两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在两者中,后者更为重要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最初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以为课备得好就一定能讲得精彩,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交流 。因此,真正开展教学时遇到一些不能配合的问题 。如在讲授《贞观之治》一课时,让我记忆尤深 。在上课前,我已多方搜集各方面的资料,设计各方的细节,在临上课之前确信自己非常的熟悉内容与整体操作 。当我很有信心走上讲台,脑子里都是准备好的内容,才发现并不是设想中的效果,虽然教师很流利地讲了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本不太熟悉内容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反应甚淡,陷入冷场的局面 。过后,有学生给我提出意见:教师讲得太多,垄断了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调动不起课堂气氛,故达不到如期效果 。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一方面,由于我校学生素质相对不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不强 。并且“历史是副科”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学生对历史重视不够 。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积极,上课气氛是很活跃,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不少同学会混水摸鱼 。因此,老师越是讲得太多越投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反应(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效果就越不理想,对授课效果也直接影响 。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尽可能发动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初一新生而言,既新鲜又陌生,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要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 。为此,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趣事与历史奇闻,让他们开始接触历史,也开始喜欢历史,并主动要求当学习历史的主人 。接下来,在每上一节新课前,都会有每天一故事,让学生轮流带来一个故事,走出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述 。因此,学生首先成为课堂上讲的主人,并且人人都有成为主角的机会 。每讲授每一新课时,都让学生事先预习,讨论决定采用哪种活动方式展开学习 。学生根据每课内容的特点决定上课方式 。如在民族政权分立一课中,典故较多,就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在隋唐文化时,知识点较多,就采用分组进行知识竞赛形式;在学习隋唐科举制时,学生积极扮演模拟考生的考试情景;等等 。其中,在活动课《重访大运河》,学生表现得简直出乎我的意外 。全班学生自成若干小组,分别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有关大运河的探访的话剧,既演活了所学的历史内容,也演活了历史课堂 。从中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