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北京市教委: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据北京市教委网站10月9日消息 , 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 ,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分级预警和干预机制 , 学校对于在日常工作和心理测评中发现的心理问题学生 , 要组织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判 , 协同家长共同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 , 进行及时调节 , 并动态追踪干预成效 。 学生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 , 学校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 。 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 学生规模500人以上的学校 , 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办学的学校 , 应适当增加心理教师配备 。
全文如下: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 , 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 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 , 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 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 增强调控情绪、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 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
一、加强源头管理 , 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1.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 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 。 按照年级全覆盖的要求 ,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班团队会、团体辅导、心理训练、专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 。 在新生入学、毕业升学、期中期末考试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严格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 , 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 。
2.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 厚植家国情怀 , 传承奋斗精神 , 培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 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 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严格落实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和美育课的刚性要求 , 积极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 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和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 , 结合各学段特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 。 通过宣传橱窗、走廊展板、电子屏幕、班级黑板报等方式 , 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 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3.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 。 坚持着眼发展与预防干预相结合 , 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 , 主动采取举措 , 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 。 注重关心帮助学习遇到困难、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 , 教师要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 鼓励同学间开展朋辈帮扶 , 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提振学习信心 。 及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身体残疾或有严重健康问题学生、留守儿童、流动儿童 , 关心学生生活 , 预见并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 及时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集体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团体辅导等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4.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 。 坚持学校主导与多方协同相促进 。 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 , 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 。 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 ,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 指导家长科学关注、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提高识别应对子女心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 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和渠道 , 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 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