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义的心得 “教学反思”这样做( 二 )


其二 , 重视和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 课堂教学是师生协同努力完成的一个探索过程 , 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板僵化的 。 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 , 才能造就精彩的课堂、令人回味给人启迪的课堂 。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时候会给教师带来惊喜 , 有时候又会让人觉得不尽如人意 , 背后的原因都值得深思和总结 , 特别是课堂上出现了与预设不一致的状况时 , 如何随机应变 , 能充分体现教师的素养和智慧 。
针对具体的一堂课进行反思 , 首先 , 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 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找出问题、总结经验 , 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 因此 , 反思不能走过场 , 要有直面自己不足和软肋的勇气 , “家丑不怕外扬” 。 其次 ,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 善于从别人的批评或建议中发现问题 。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 , 顺着自己的逻辑和立场 , 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 但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未必这样想 。 比如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时 , 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满 , 下课铃响了课还没上完的情况很常见 。 教师可能是想体现自己教学设计的精妙和教学水平的高超 , 但结果适得其反 。 这与报纸排版是一样的道理 , 好的版面应该舒朗大气、适当留白 , 而不是密密麻麻地灌满文字 。

科学合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义的心得 “教学反思”这样做
文章图片

反思一段教学经历
反思一堂课的教学得失聚焦于“点” , 检视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而反思一段教学经历则着眼于“线” , 检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是否科学 , 是否存在偏差 。 时不时回顾梳理一下自己阶段性的教学经历 , 可以看出自己成长的轨迹 , 在哪些方面有进步 , 如何避免走弯路及如何更好地进步 。 这种反思不仅对自我成长和职业规划有益 , 对他人而言亦是富有价值的“他山之石”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贲友林 , 从照抄教案、照着教案上课 , 到独立进行教学设计 , 一步步成长为小学数学界名师 。 他在《在教与学的重构中成长》一文中 , 对自己从教20多年的经历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最初设计怎样教学生;后来设计怎样教学生学;再后来设计怎样教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个性化地学 。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 也设计着自己 。 ”由此 , 他总结出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 关注教材 , 知道自己教什么;第二阶段 , 关注自己 , 在课堂中展现教师自己;第三阶段 , 关注学生 , 教师明白了教是为了学 。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 , 一般能自然过渡;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 , 则要靠教师的用心与努力 。
通过一段教学经历的反思 , 我们发现 , 教师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共性特点的 , 在某个阶段 , 有些偏差和错误恐难完全避免 , 比如照本宣科、在教学设计时以自我为中心等 , 但是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会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 从而会有意识地去纠正 , 而不是浑然不觉或自我感觉良好 。
对成长经历进行反思 , 有一点特别重要 , 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 , 善观察、多思考 , 对每天的课堂教学情况 , 特别是一些不同寻常的情况及时做好记录 。 俗话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 , 如果不趁热乎劲儿把当时的情境和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 , 等到时过境迁 , 回忆起来脑子里可能就会一片模糊 。 贲友林就有这样的好习惯 , 他从2002年2月开始 , 坚持每天写教学手记 , 记录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 , 记录自己的教学思考 , 记录学生是怎样学的 , 记录自己是怎样教的 , 记录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 , 十几年来 , 从未间断 。 有了这样的积累 , 梳理反思的时候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科学严谨 , 而不只是笼统、大致的一些感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