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双减”之后如何教育孩子?88岁教育家刘道玉说: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理念|“双减”之后如何教育孩子?88岁教育家刘道玉说: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文章图片

题图:爱是种子 , 不管播撒到哪里 , 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爱是美德的种子 。 ”在88岁的教育家刘道玉看来 , 凡是有爱的地方 , 生命便欣欣向荣 。 关于爱的教育 , 也是他一生的孜孜所求 。 他说自己是高龄之人 , 但热爱教育之心仍在 。 笔耕不辍的他在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论爱的教育》中 , 讲述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新思考和他眼中的成才之道 。

理念|“双减”之后如何教育孩子?88岁教育家刘道玉说: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文章图片

刘道玉 , 男 , 1933年11月24日出生 , 湖北枣阳蔡阳镇刘坡村人 , 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 。 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 , 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1981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 , 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教育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上书房:您将新书命名为《论爱的教育》 , 在您心中爱的教育是怎样的?
刘道玉:爱与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 , 教师和医生都是属于需要爱心的职业 。 一名优秀的教师或一名杰出的医生 , 一定是最富有爱心的人 。
爱因斯坦晚年对教育有许多论述 ,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论教育》一书中提及:“应该反对把个人当作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 学校应该永远以人为目标 , 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 而不是一个专家 。 ”他对什么是教育也给出了更为精辟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学到的每一样东西 , 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 。 ”
比如说 , 看一看那些“超级高考工厂” , 它们是极端的应试教育 , 是“考试机器”的符号 。 这样的学校其实剥夺了属于学生的各种权利 , 违背了爱的教育原则 。 学生们充当“考试机器” , 付出的代价是将来在心理、智力、人文素质和身体上都会有创伤 。
上书房:当年您在武汉大学任校长时 , 许多人说您“读懂了学生” 。 当时您推行的教育理念 , 是如何考虑的?
刘道玉: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 只有真正“读懂了人” , 才能因材施教 。 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 , 都具有创造潜力 , 这是“读懂人”的核心 。
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学校的教师 ,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 都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看待 , 他们既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 , 也不是教师铸造器中的原材料 , 这是育人与造器的本质区别 。 基于此 , 我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武汉大学工作时 , 打破了条条框框 , 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等 。
在教育工作中 , 我还发现普遍存在这种倾向:老师爱成绩优秀的学生 , 不爱成绩差的;爱循规蹈矩的乖孩子 , 不爱调皮捣蛋的学生 。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 , 学习成绩差的和调皮捣蛋的学生其实更需要爱 。 当年在武汉大学任校长时 , 我就大胆地推行博爱教育 。 从博爱的理念出发 , 要爱一切生命 , 要爱不完美的孩子 , 接受有缺点的学生 。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 , 对待不完美的问题学生 , 到底是拉还是推?如果我们给他们以关爱 , 就会感化他们 , 使他们获得进步;如果我们拒绝他们 , 就会把他们推向反面 , 甚至有可能断送他们的一生 。
爱就是种子 , 不管播撒到任何地方 , 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我们要充分发挥爱的教育作用 ,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的力量 。 我始终认为 , 教育的最高原则是教 , 而不是惩罚 , 动辄“勒令退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