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诗意课程:在每个角落遇见诗

“诗像一扇窗 , 窗外的风景非常美丽 , 没有一点杂质……”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 , 隽永灵动的“诗意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小诗人” , 他们读诗、写诗 , 在诗意的生活中不断成长 。
——————————————
走进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 , 教学楼上“在诗中长大”五个金色的大字十分醒目 。 学校研发“诗意课程” , 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诗教课程特色化 , 将充满诗性、灵动和创造的精神衍生到学校发展、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 , 让每一个学生在诗中长大 。 学校还打造理念文化墙、童诗文化廊、明心文化亭等8处文化景观 , 以及简园、物园、知园等园林文化 。 走在校园中 , 一步一景 , 学生在每个角落都能遇见诗、吟诵诗、创作诗 。
教师是课程的探索者
语文学科是诗意课程的“母体” , 诗意课程又对语文学科起到了反哺作用 。 学校几乎每一名语文教师都是诗意课程的积极探索者、实践者 。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 教师曹丽芳不仅给学生拓展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 让学生体会同一种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 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难忘的送别场景 , 尝试创作送别诗 。 学生杨婷创作了诗歌《老家的木门》:“推开老家的木门 , 吱呀吱呀 , 它在说 , 欢迎回家……离别时 , 关上木门 , 它一声不吭 , 默默地站在奶奶身后 , 目送我们渐渐远去……”她找到了自己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 , 诗中的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动容 。
【诗意|诗意课程:在每个角落遇见诗】进行阅读教学时 , 教师也会有意识去教材中挖掘诗意 。 教学《燕子》一文时 , 结合课文内容“嫩蓝的春天 , 几支木杆 , 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 , 线上几个小黑点 , 那便是燕子” , 教师曹琴媛问学生:“读了这段文字 , 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我脑海中出现了五线谱”“燕子是音符 , 在唱一首春天的歌”……曹琴媛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出示诗人柯岩的童诗《小鸟 , 音符》 , 在诗歌的欣赏与诵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同时初步感知散文化语言与诗质语言的不同 。
对于那些语言本身就具有诗意的课文 , 教师还会开展“魔法变变变”活动 , 将课文相关内容凝练成诗 。 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 , 教师让学生尝试把文中写风声、水声、动物的歌声这3个自然段改写成诗歌 。 此外 , 课后的小练笔也是“用诗歌描写‘自己听过的美妙声音’” 。 学生乐此不疲 , 《鸟儿歌唱家》《教室是个音乐厅》《厨房交响乐》等作品精彩纷呈 。
童诗虽然体量小 , 但是结构完整、语言精练、情感饱满、内涵丰富 , 教师可以借助童诗助力作文教学 。 “诗写得好的学生 , 作文一定不会差!”教师鲁晓丹在批阅学生习作时脸上写满自信 。
学校还研发了校本读物《在诗中长大》 , 内容侧重情趣、情节和情境 ,编选适合儿童阅读和积累的童诗、吴歌、古诗文 , 按照低、中、高学段 , 每学段16-18个单元的体系编排 , 其中“小诗人展示”是每册的特色单元 , 集中展示学校小诗人的优秀作品 。
天地是课堂 , 万物是教材
每周二下午学校的诗社活动课分3个班:新芽班(1-2年级学生)以“趣味童诗”为主 , 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诗、数字诗、图画诗、谜语诗等趣味童诗的大致特点 , 鼓励学生用诗句表达对周围事物或想象中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星星班(3-4年级)以“四季风情”为主 , 引导学生从关注自然到关注自我、关注社会 , 通过童诗的欣赏与吟诵 , 学习“寻因法”“博喻法”“重新命名法”等基本的童诗创作方法;毛虫班(5-6年级)以“诗人专题研究”为主 , 研究中外著名诗人诗作 , 学期末还要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