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诗意课程:在每个角落遇见诗( 二 )


目前 , 学校诗教团队已探索出阅读欣赏课、感悟仿作课、主题创作课、采风创作课、习作点评课、诗集导读课、研究性学习指导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范式 。
教师万锦文带领毛虫班学生开展了关于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 课前 , 师生准备好诗集《阁楼上的光》;第1课时概览诗集作品 , 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第2课时梳理、提炼问题 , 确定研究方向——诗的主题、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创作手法;第3课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 ,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第4课时学习并完成研究报告 。
“老师 , 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 。 ”“好 , 这节课我们去校园采风!”采风课是学生的最爱 , 他们像小鸟一样飞向“物园” 。 在玉兰树下 , 学生仰起头静静地看着 , 有的踮起脚去闻玉兰的芳香 , 有的伸出手轻轻地摸一摸花瓣 。 “玉兰花像什么?”教师简单的发问便把学生心中的诗意唤醒 , 他们的想象如小鸟般飞出 。 学生王茜茹说:“玉兰花像蜡烛 , 要给春姑娘过生日!”学生刘蓉蓉说:“玉兰花是灯 , 将春天点亮 。 ”学生邹舟说:“玉兰花是春风孵出的一只只白鸽!”教师为学生的想象点赞 , 引导他们把想象变成一首首如玉兰般绽放的小诗 。
学校操场四周有一片快乐的园地 , 每个班级都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 。 这里是学生学习种植和栽培的场所 , 也是他们特别的课堂 , 课间休息时间 , 学生会三五成群地到“责任田”看望自己的植物 。 “我们的蚕豆丰收了!”学生陈思颖高兴得合不拢嘴 , 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蚕豆》:“蚕豆花 , 像蝴蝶一样飞走了 , 给蚕豆们留下 , 一个个绿色的发卡 。 ”
真正的好诗往往不是苦思冥想的结果 , 而是捕捉到某个生活瞬间的灵感 。 让学生走出教室 , 看一场花事 , 听一阵小雨 , 与小小的虫儿对视……天地都是课堂 , 万物都是教材 , 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诗歌里 。
一趟融合的旅程
“诗是有声的画 , 画是无声的诗” , 诗和画都具有艺术性 , 这使得诗意课程与美术学科的融合顺理成章 。
语文教师胡艳刚上完以“树”为主题的童诗创作课 , 美术教师张艳便开始指导学生给课上新鲜出炉的优秀诗作配画 。 教师让学生从诗中找寻意象 , 确定主要元素 , 进行场景布置 。 诗的意境经过学生的理解和想象 , 在充分还原的基础上化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 美术与诗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既可以用诗引发画意 , 也可以用画激发诗情 , “二十四节气画”就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写诗而创作的诗歌绘本 。
诗与乐同源 , 节奏和旋律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 于是 , 诗意课程与音乐学科也找到了融合的契机 。 在这样的融合中 , 学生会对诗歌语言内在的韵律产生更深入的认识 , 音乐也可以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欲望 。
音乐课上 , 教师高苗苗带领学生熟悉了诗歌《忆江南》的文字旋律 , 又将学生陈龙杰的童诗《柳丝长》填入旋律:“柳丝长 , 风中轻飘荡 , 荡进清清小池塘 , 学习钓鱼多欢畅 , 哪条鱼儿先上当?”“我的诗能唱啦!”当听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传唱 , 陈龙杰兴奋极了 。
学校还将诗意课程与德育深度融合 , 不断丰富完善德育课程的校本实施策略 , 促进德育与诗教的一体化发展 。 “紧紧抓住梦想 , 梦想若是消亡 , 生命就像鸟儿折了翅膀 , 再也不能飞翔……”开学典礼上 , 校长王桂芹带领全校师生齐诵学期主题诗歌《梦想》 , 让学生在吟诵中明确新学期的成长目标 , 开启崭新的校园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