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钱学森之问:基础教育的问题,还是高等教育出了问题?


高等教育|钱学森之问:基础教育的问题,还是高等教育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在基础教育界 , 有一个调侃式说法:清华北大的孩子 , 是生出来的 , 不是教出来的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可以说 , “钱学森之问”是横亘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
客观看 , 这一问题 , 虽是出自钱老之口 , 学界却也未曾盲从 , 见仁见智 , 各有不同 。
笔者理解 ,钱老之问主要是指向高等教育的 , 可是 , 近年来却经常被社会各界人士或张冠李戴 , 或借题发挥 , 用以批判中国基础教育 。
2017年暑假 , 笔者会同一些中小学校长在某高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 , 期间 , 该校一位领导就以“钱学森之问”为由头 , 直言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问题多多 , 并且直接导致了中国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 , 进而影响到中国科技的创新发展 。
这位高校领导的观点 , 在当下中国教育学界具有一定代表性 , 笔者当时的想法 , 就是: 这口大锅 , 基础教育实在背负不起 。
近年来 , 正是由于一些学者对基础教育持续不断的批判抨击 , 兼之部分校长在内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附庸风雅或妄自菲薄 , 造成全社会对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颇多误解与偏见 , 中国科技创新乏力 , 中国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 , 俨然都是基础教育的错 , 是发育不良的中国基础教育以其填鸭式教学戕害了广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性 。
对此 , 笔者认为 ,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 , 属于人类知识体系金字塔架构的地基部分 , 而创新则是在塔顶向上突破 , 如同参天大树 , 根深蒂固更利于向上生长 , 触摸天空 。
诚然 , 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着诸如满堂灌、重复刷题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 也的确需要加以改进 , 但 不能以偏概全 , 攻其一点 , 不及其余 。
或许 , 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 , 玩玩乐高、航模 , 学习编程、机器人教育 , 或者捣鼓点小发明小创造 , 有利于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 但是 , 如果没有数理化的深厚造诣 , 以兴趣之名推行的各种小打小闹 , 于大多数孩子而言 , 不过是一时好玩而已 , 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 可谓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 , 它所推崇的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 尔后因材施教 ,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可是 , 知易行难 ,完全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 本就不可能存在 , 尤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 潜力尚未充分显现 , 三观尚未完全定型 , 贪玩好动自律性差 , 如何长久保持其学习兴趣 , 并培养出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 没有量化标准 , 说不清道不明 。
纵观人类历史 ,科技领域的每一项创新突破 , 与国家而言 , 大多是基于丛林法则危机意识 , 举国奋发图强所致;与个体而言 , 往往是基于执着探索 , 因缘际会 , 最后开花结果 。
诸如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影响世界进程的重大理论 , 以及原子弹、5G等重大技术突破 , 其发现者或发明人 , 大都是在接受过高等教育之后 , 不断思考持续探索所得 。
这和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兴趣爱好 , 能有多大关联?不得而知 。
众所周知 , 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 , 遗传基因大致决定其身高区间 , 而后天的营养供给也会有一定影响 。
因此 ,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 , 在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 , 尽可能让其吃饱吃好 , 哪怕营养过剩虚胖一点 , 也无伤大雅 。
同理 , 不同孩子的智力禀赋 , 以当前的科技手段 , 虽可做大致的定量评估 , 但其发展潜力却又难以预测 , 因为 , 类似伤仲永现象和大器晚成者 , 人类历史上都不乏其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