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 , 难免会“犯错” , 这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 , 正是这些问题或者错误 , 让学生扩大已知面 , 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学到知识 , 不断成长和进步 。 对教师来说 ,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非常重要 , 这能充分体现一个教师的经验与智慧 。
从教育层面 , 对待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错误 , 我觉得首先要分清“错误”的性质 , 或者换句话说 , 要分析出现某种问题和冲突 , 是不是真的是学生的“错” 。 学生违反纪律规定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学校的规定不符导致的 , 特别是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衔接转换期 , 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阶段、新的制度与规则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 对于自制力有限的学生而言 , 难免会出现违反学校纪律规定的情况 。 严格来说 , 这不是真正的错误 。 因为学校的某些规定 , 未必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可能方便了管理却压抑了学生的天性 。 对学生的这类“错” , 教师要宽容、理解 , 采取过于严厉的惩戒措施可能会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 另一种情形 , 确实有少数学生道德品质有问题 , “三观”不正 , 行为存在主观故意或恶意 , 如欺凌同学、破坏公物、打架斗殴 , 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 对此绝不能放任纵容 , 必须依规实施必要的惩戒 , 要让他们明白 ,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
不管是哪种性质的错误 , 教师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 。 我们常讲教师要践行学科德育、学科育人理念 , 这不只是要求通过学科的内容来进行价值观教育 ,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 , 本身就是学科德育的应有之义 。 教师在教育时应晓之以理 , 讲清楚为什么 , 不要强令学生服从 , 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不想”犯错而不是“不敢”犯错 。
从教学层面 , 如何对待学生在课堂或课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 更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经验 , 甚至可以说 , 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 在教学过程中 , 学生出现各种错误是很正常的 , 学生出错并不代表教师没有教好 , 相反 , 如果没有一个学生出错或存在疑惑 , 反而说明教学有问题——可能教学目标或难度设置过低 , 难以区分学生的水平和层次 。
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 , 不一定会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 , 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 。 学生回答问题或做题时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典型性的错误 , 正暴露了学生理解的误区或教师教学上的盲区 ,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抓住契机 , 顺藤摸瓜 , 找到出错的根源 , 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 , 同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 。 即使有些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 , 回答问题老踩不到点上 , 教师也不要急躁 , 应以鼓励为主 , 此时应该“就事论事” , 切忌由具体一个问题上升到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 比如说“你总是……”更不能挖苦讽刺 , 伤害学生自尊 , 因为这样一次被打击、羞辱的经历 , 可能会让学生从此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或兴趣 。 这样的例子我们见过很多 。
在目前的考评方式中 , 为了便于阅卷评分、把握评分尺度 , 高考、中考试题都有标准答案 , 这种考试评价方式不太科学 , 但却是当前现实条件下相对合理的选择 。 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处处以“标准答案”为中心 , 凡是和“标准答案”不同的 , 均视为错误或“异类” ,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 中小学日常教学应增强开放性 , 打破唯一答案、“标准答案”的禁锢 , 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试错 。 教师即使明知学生某种思路是错的 , 也不要粗暴打断 , 不妨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 然后再去分析错在哪里 , 这样才能真正拉直学生心中的问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