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 )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探人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第一组同学认为文中展现的父子深情打动人 。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后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 。“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问清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 。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
第二组同学深入体味了文中的同学、朋友之情 。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 。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 。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 。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邻,村的友好淳厚的情义 。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
第三组同学关注文中补叙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语段 。人狗合演“双簧戏”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动于儿童时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窘迫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
3. 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
教具:PPT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 。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 。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