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从大学理想到摆脱焦虑,70年来华东师大教授们如何谈教育

大学之“大” , 在于大师 。 70年间薪火相传 , 华东师大丽娃河畔走出代代名师 。 老一辈名师 , 学贯中西 , 后继者锐意进取 , 在“育人”和“学习”上探索发声 。

华东|从大学理想到摆脱焦虑,70年来华东师大教授们如何谈教育
文章图片

孟宪承 华东师范大学“名师库”图
什么是大学?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创建者和首任校长 , 孟宪承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几乎都与大学相联 。
早在20世纪30年代 , 他就在《大学教育》一书中回答了“什么是大学”:大学是教育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 , 大学是人类智慧探索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努力 , 因此大学的理想就表达着人类的最高理想 。
大学的理想是什么?孟宪承概括为:“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

华东|从大学理想到摆脱焦虑,70年来华东师大教授们如何谈教育
文章图片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 微信公众号“华东师范大学”
为此 , 大学须“是一个有机体的结构” , 须相应地承担三大任务:研究(research)、教学(teaching)和推广(extension) , 须慎选教授等等 。 这为现代大学追寻和确立初心使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
时间转至1978年 , 年过六旬的创校骨干刘佛年任第二任校长 。
刘佛年主张:文理渗透 , 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 , 多开选修课 ,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 他到任次年 , 华东师大文科各系78级学生初步尝试“文科学理” , 学习“高等数学”“自然发展史”等理科课程 。 此后 , 理科一些系也开出《大学语文》《写作》等文科课程 。

华东|从大学理想到摆脱焦虑,70年来华东师大教授们如何谈教育
文章图片

1937年 , 刘佛年留学英国时在伦敦北郊寓所前 。
1980年 , 刘佛年与复旦、交大、同济的学校负责人在报端笔谈高校改革建设有关问题 , 提出创办高质量大学的主张 。 “我国的大学过去多数是单科性的 , 今后应该注意发展多科性的大学 , 但可以多样化一些 , 不要一刀切 。 ”“要创建高质量的大学 , 要把大学办活 , 必须解决学校自主权问题 。 ”这在当时引起全国高校关注 , 甚至遭受了不应有的批评 。 不过 , 后来这些意见都逐步付诸实施 。
追求“做的更好的地方”
刘佛年还关注着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 他提出 , 一般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是1980年代需要攻坚的难题 , 他希望追求比国际经验“做的更好的地方” 。
“人学习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学习的成绩究竟由什么决定?”刘佛年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次全国讨论会闭幕式上演讲时的提问发人深省 。
他回答道:第一 , 人学习的潜力很大 , 现在还找不到极限 , 因此 , 不能相信有什么固定的差生 , 优秀的教师应把差的学生教成好的;第二 , 教育与环境对成绩有决定作用 , 但人的主观因素、主观能动作用也是很大的 , 因此对掌握知识来说 , 态度是很重要的 , 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 知识、能力、态度三者不可分割 。
这番演讲鼓舞了多少学校、教师的士气和信心 。 这些想法 , 是他主持以附属学校为基地的“教育综合整体实验”时 , 先后五次到青浦走访调研 , 下到学校、深入课堂观察研究、与师生畅谈的结果 ,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扎根于中小学校 , 生根于活生生的课堂” 。
因“青浦实验” , 学生顾泠沅与刘佛年相识 。
在一个寻常的夏日 , 刘佛年请顾泠沅便饭 , 在饭桌上他说:“中小学教师积累的经验很多很多 , 有人说叫‘汗牛充栋’ 。 但是 , 你有没有看到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凡是没有做出理论概括的 , 往往只能热闹一阵 , 开了花不结果 , 有人说叫‘过眼云烟’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