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没了补习班,家长可以这样“鸡娃”

“没了补习班 , 我该怎么‘鸡娃’?”“孩子作业少了玩电子产品多了 , 亲子关系更紧张了咋办?”……
面对家长在新政下的新问题 , 近日 , 广州市教育局召开家庭教育工作研讨会 , 针对“双减”下家长们面临的新焦虑 , 请来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市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 , 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 专家们提醒 , 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独角戏” , 家长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
“双减”减了作业但减不掉家长的焦虑
“作业少了 , 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 , 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托管到位了 , 家长也不用再做下班就飞奔去接娃的‘赶路人’ 。 ”会上 , 有着8年家委经验的二孩妈妈支女士表示 , 自己真切感受到了“双减”带来的福利 。 但她也关注到 , 不少家长更焦虑了 。
家长代表陈女士亦坦言 , “双减”减了作业但减不了家长的焦虑 。 “焦虑别人的孩子都在偷偷地跑 , 我家孩子在慢慢地走 。 作业量减了 , 孩子练习达不到就很难达到考试的要求;同一等级的分数可能跨度多达30分 , 家长无从知道孩子的学习效果 , 万一孩子掉队了 , 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呢?”
与会的学校负责人坦言 , “双减”后 , 家长和老师都面临不少新问题 。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校长赖海虹发现 , “双减”后 , 家长出现两极分化——部分家长不再跟进孩子的学习 , 配合度有所下降 , 需要老师更多沟通才能保障孩子的学习质量; 一部分特别关注孩子成长教育的家长又非常焦虑 , 担心基础不扎实的他们自行给孩子增添作业 , 让学生吃不消甚至出现抵触学习的情绪 。 与此同时 , 教师的负担变得更重 。 她表示 , 家、校之间需要更多的信任和合作 。
家校社应携手促进家庭教育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晓认为 , “双减”不意味着家长可以“躺平” , 而是要回归本位 , 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 。 “教育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 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 , 而是需要投入时间 , 要陪伴、沟通 , 共同成长 。 ”在她看来 , “双减”下 ,懂得与老师相互配合、喜爱读书、热爱运动劳动、热爱家庭的孩子会吃香 , 且会越来越优秀 。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校长张婥恩同样认为 ,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 。 真正优秀的父母 , 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 。 她认为 , 针对隔代抚育最大的弊端“重养轻教” , 家长也需要发力指导父辈、祖辈联合教养 。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黄翠婉表示 , 作为老师 , 同时也是家长 , 她认为 , 只要将家校共育落到实处 , 双方的焦虑就都可以缓解 。 为促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陪伴 , 广大附中专门设计了“五子丰登学堂” , 给每个学生家庭布置亲子作业 , 包括共读一本书、同做一道菜等 , 营造轻松愉快的亲子氛围 。
在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李季教授看来 , “双减”是一场由家长焦虑为缘起的教育改革 , 是一场以孩子成长为导向的亲子培养措施 。 回归教育的初心 , 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 , 家校目标一致 , 但实现的手段各不相同 , 学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提质 ,家庭教育关注的重点应是对孩子优秀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 。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山鹰认为 , “双减”政策 , 凸显了家庭教育要尊重儿童权利 , 为家庭生活和教育赢得更多时间和空间;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 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 , 更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学习观;以及要融入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圈 , 进一步明晰家校的定位与边界 , 激活社会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的三个价值导向 。

推荐阅读